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课堂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
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情境导学初步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能够对改革的地位形成初步认知。

【问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
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
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

国力的落后和领
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学生可能存在问题:时空观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景。

尤其是19世纪末的中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改革在蒸蒸日上。

只有学生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让学生分析时人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潮流的差距。

瓜分
【问题二】
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黑板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和认知,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新”“旧”两
个方面的相关措施分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戊戌变法
的特点;第二,变法措施与维新派的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从而得出“希望”有微弱的光芒,但是因为维新派核心主
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的失位,也
预示着改革的前途是希望渺茫的。

历史也证明,改革仅维
持了103天就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了。

在课堂上,由学生依据所学内容,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
达出来。

教师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在
据表格对内容进行分析时,
大的困难是无法准确归纳出
法的特点。

解决措施:对此,提前进行
容的条理化归类:
第一、政治上颁布新法内
与改革旧例的内容,各自
析其意义和弊端。

第二、经济上的措施与中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联系,并深入到戊戌变法
根源上。

第三、文教与军事内容的
比,可以联系洋务运动的“
体西用”。

通过逐步的分析,最终归纳
戊戌变法的特点,并引出变
失败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初中学习之后知道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大体知道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相关人物,但是对于在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下,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不够深刻和全面;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比较单一,更不能上升到对中国近代化道路选择的高度。

通过本节课,需要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勾画、标注课本,并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理解。

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课件和学案设计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了相关的重难点。

从世界地图明确了当时的世界潮流,拓宽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理解。

用表格对比了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并从中分析了每一项措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戊戌变法的结局和失败的原因,并顺理成章的总结出变法的特点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补充了视频、文字等史料,学生关注到了审题的规范,学习到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百年前的中国的遭遇与今天叙利亚的遭遇类比,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都高涨起来。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它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是它的精神遗产永远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对于我们今天居安思危、长存忧患意识有着警醒作用,对于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培养、发愤图强的追求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后练习
1.下列各项中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的相同背景是()
A.封建割据严重,中央无权
B.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强烈要求
C.民族危机严重
D.各地起义频繁,政权摇摇欲坠
2.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B.得到清军的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封建势力太强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山东卷高考题【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
原因。

上课之后,我对自己从准备到课堂表现都进行了细致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把握了“育人立意、全员参与、课程高度”的课堂原则,把“自主、探究、合作、引领”的育人追求落到了实处。

在设计学案时,预习案和探究案的目的不同,内容设计各有侧重,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所有的准备工作最终要课堂上呈现出来。

历史课堂的价值是以史为鉴,关注当下,所以历史学习应该是最关注现实、最有深度的。

所以选取了美英法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的新闻,将叙利亚与百年前的中国做类比,一方面使得历史与现实相衔接,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直接感
受国家实力与遭遇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和理性分析。

如何做到这种类比,需要从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对比入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从内容入手分析变法的必然结果和教训。

在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小组合作与分享,课堂上的多次思考和分享使得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一直很高,所以最后的感悟历史才会有学生的全神贯注和感同身受。

二、不足:
在最后的规律方法总结时有点仓促,最好是在学生总结出来步骤之后立即跟上训练,并呈现出观点类题目的不同问法,这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可能会更高。

总之,在准备和上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我会继续学习,努力提高。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据此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是: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启示。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他的失败表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让学生通过叙利亚的军事袭击看到世界弱肉强食的残酷,产生民族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