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了,对于每个南京人来说,房价的涨涨跌跌仍是茶余饭后少不了的谈资。
我们有幸采访到一名南京老居民张奶奶,带我们走进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房价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80年代,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兜里揣着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即便在享受了诸多优惠之后,依然需要相当于天文数字的万余元才能买到私房。
对于生活尚不富裕的人们来说,更何况南京当时的单位有福利分房制度,根本不会想买房。
据张奶奶说:“住公家的房子,几乎不花钱,灯泡坏了都有人给换,干吗要买?”
进入90年代,随着儿女渐渐长大工作,一家温饱已不成问题后,张奶奶一家五口便搬离了狭窄局促的老房子,迁入了单位整栋购买的住宅。
能住上单位分配的70平米2居室新房,张奶奶一家喜出望外,有电梯、有阳台、有开阔明亮的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切都变得有格调起来。
21世纪初,儿女们各自成家立业,张奶奶感觉家里没了什么后顾之忧,也略添一些积蓄,单位分的房子转眼已经住了十年,一家子住一起确实拥挤了些,更何况身边同事有人住上了百余平米的“豪宅”,张奶奶不由得也开始蠢蠢欲动。
自1998年起,福利分房已被叫停,商品房进入市场化供应,这是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水岭。
当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核心内容就是从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
其后,张奶奶便将家中帐户里的存款都取了出来,再加上公积金,七拼八凑买了一套110平米三居室。
那时南京城中最好的房子只卖3000元/㎡,桥北、珠江镇许多楼盘的开盘价不超过1000元/㎡,根本不能跟现在二手房均价相比。
那时总价2万元就能买套房改房了。
即便如此,在省物价局资料显示,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南京房价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南京河西的开发刚起步,河西典雅居只卖800元/㎡,不过人们普遍对当时的河西还是有很大的抗拒性。
问及张奶奶有没有想过在那时买河西的房子时,她并没有多做考虑,毕竟那时的河西百废待兴,离南京中心主城远,交通很不便利,对一家子人生活起居都很有影响。
只是如今河西均价都在45000元/㎡以上,不得不感慨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据调查,2003年受温州炒房团等市场因素推动下,南京稳定的房价第一次出现了较大的浮动,南京商品房预售均价和商品住宅的预售均价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4.4%和12.2%。
然而这只是房价上涨的序幕而非终点,随着2004年万科、仁恒等品牌房企入驻南京。
南京房价从2003年的3047元/㎡一跃上涨到4115元/㎡,江南八区均价也到4890元/㎡。
至2006年全市均价南京出台房产新政,南京部分主城区房价达到了10000元/㎡的高位,南京房价就此走进“万元时代”。
张奶奶表示有些感慨,看着日益上万的房价,对比每月和老伴加起来不到10000元的退休金,想再买一套房实在吃力。
考虑当时可利用贷款买房,但张奶奶一家那时并不认同超前消费的思想,另外银行贷款手续繁琐且负担较大,便暂时放弃了。
自2012年5月开始,南京房价就“一路”上涨,到了2012年的12月,南京房子均价约为11807元/㎡,已经是10年前的近4倍。
南京政府出台调控新政并不少,除了房价控制目标外,政府还下发了“公积金新政”、“宁八条”等政策,二套房首付一度提至七成。
然而,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房价上涨。
到2016年全市均价为20463元/㎡,首破20000元大关。
2016年一年,据统计南京卖出了151584套二手房,127677套新房。
整个楼市完全可以不夸张的说是成交疯狂,房价大涨,高价频现。
2017年对于南京楼市来说,属于调控之年。
很多调控政策不断深入。
此外,政府也出台了限卖等新的调控政策。
限购、限价的相关政策都是自改革开放,靠市场调控以来最严格的一年。
在调控的大背景下,楼盘成交量和去年相比终于出现了下滑。
从今天回头看,南京的房价在2001-2003年小幅上涨,给了很多人购房机会甚至是一夜致富的机会。
而从2004年开始,南京的房价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追不上了,南京容得下刚需的板块都快要到高淳了。
如今到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南京的房价仍是居高不下,但受政府调控,限购限卖限贷等诸多政策的影响,却也放缓了增长的步伐,给不被限购,想买房的年轻人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