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 道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围绕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 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以团结 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4年6月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 造。”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发展重工业 才能改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建国初期,“因为 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 们只得照抄苏联。”
经验教训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开端
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 针
十大关系: 农轻重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工业化道路问 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 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 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问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明确 提出“党领导一切”的思想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八大提出: 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民主,加强对国 家工作监督)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针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和全 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 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 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 进的工业国。”由此确定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 大上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 后果》的报告,史称“秘密报告”, 引发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混乱。 1956年6月,波兰波兹南事件引发 群众抗议当局的政治混乱。 1956年10月,匈牙利群众游行示威 引发政治混乱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国内 发生几十起罢工、请愿事件,共约一万人卷入。几十个 城市发生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也共涉及一 万多人。农村也连续发生请愿、殴打、哄闹等事件 1100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有十一二万户,等等。
但是由于过度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 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 失调,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的问题
毛泽东试图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 于苏联东欧工业化的第三条道路。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重为 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毛泽东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不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探 寻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先例,也是毛泽东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 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发端皆 在于此。
由此促使我党去思考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 向建设的时候,面临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问 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问题,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 中造成了严重后果。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 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一开头就明 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 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 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文章结尾,毛泽东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 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 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关于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敌我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4、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 本方法
专政方法
敌我矛盾
民主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 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使中国稳步由农业 国变为工业国,由新 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 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 东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工业 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主 体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任然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 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 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 主要矛盾,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