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四章课件

毛概第四章课件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斯大林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 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 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 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 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究竟什么是苏联模式?
视频
“苏联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 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始于20 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执政,完成于斯大林执政 晚期。
其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 政治上 对外关系上
所有制上,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形式上,认为只有消 费品是商品,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
又比如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 取作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 理!”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极不平衡
如何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东方大国建 设和巩固社会主 义是党面临的崭 新的课题。
中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
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十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阶段
一党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代替人民管理国家,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
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 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于一体 的大国强权体制。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对中国影响甚深
1949年12月访苏时与斯大林合影
30年代苏联罗斯托夫地区的集体农庄
中共党内30年代到50年代有一句名言: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问题 •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
题 • 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⑦党和非党的关系。 •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⑨是非关系。 •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中国缺少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需要学 习,而苏联在工业化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 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选择苏联模式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 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 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 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 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 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 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 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 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不满意的:
1954年1月,毛泽东在杭州
• 照抄苏联模式,缺乏创造 性,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 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 义和经验教训
集体思考
请谈谈你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 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 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 段实行按需分配。
并且提出: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 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 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 建设道路了。”这表明“以苏为鉴”成为这个时期 毛泽东探索的主题和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良好开端。从此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事业。
如何对待苏联经验?
由此促使我党反思斯大林体制的 弊端,强调要独立思考,探索符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如何 避免覆辙?1956年毛泽东发表两个重要讲话: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论十大关 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最 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 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过 去我们就是鉴于他门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 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只有在发达资本国家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 这个社会主义阶级才是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特点的表述
公 有 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从 事过社会主义运动,而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所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他们没有也不 会去做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寄希望于亲身实践社会 主义的人们自己去探索与回答。
平提高缓慢
缺乏民主 破坏法制
党内民主集中 制原则被破坏, 形成个人专断。
苏共二十大事件对中国国内的影响
•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国内 发生几十起罢工、请愿事件,共约一万人卷入。 几十个城市发生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 也共涉及一万多人。农村也连续发生闹社的风潮, 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殴打、哄闹等事件1100 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有十一二万户,等等。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国内的影响
当赫鲁晓夫宣读秘密报告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压抑和紧张, 甚至有人当场晕倒。
报告引起了苏联人民极大的思想混乱。有不少人接受报告 的基调,认为斯大林是国家的罪人,但更多的人认为,秘 密报告是对斯大林的诽谤,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斯大林身上 是不公正的。
1956年3月7日—9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市发生大规模流血 事件,对批判斯大林强烈不满的人群与军警发生冲突,造 成数百人伤亡,大批“肇事者”被判处1—10年的有期徒刑。
• 前五条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 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涉及的其 实就是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化工业道路
• 第四、五条讲的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 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表明开始涉及经济体制 改革
例如:对中央和地方问题的认识
“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 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儿机动权都没有”。 为此,他主张改变管理上过分集中的现象,适 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 个积极性。
毛泽东对 苏共二十 大的评价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揭了盖子 捅了娄子
解放思想 怕影响社会主义事业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 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借鉴意义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 对外关系上:严 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的行政体制 重的官僚主义
各种比例关系失 调,人民生活水
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探索的来源
马列著作 苏联模式 自己创新
一、探索任务提出的历史背景
1、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 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上,加上当时苏联等国 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确定。
选择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 “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
“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







与 新
家 和 援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 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1950年二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毛泽东一生中给我 们开辟了三条道路
中国特色的 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代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理解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经验教训,达到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的目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 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 论十大关系 》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了《论 十大关系》政治报告,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任务。探讨了苏联模式在十个方面存在弊端。
1879----1953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 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这个报告中,赫鲁 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 “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
“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有55个外34 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中共代表团团长是朱德。 3 月美国公诸于世爆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