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2012-2020 的发展规划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赣州建成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战略。
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快捷途径。
为此,特制定赣州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2011 年全市生猪存栏336.87 万头、出栏573.64 万头,生猪出栏数占全省近五分之一。
其中外销生猪309.53万头。
猪肉产量46.61 万吨,生猪产值90.75 亿元。
一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引进温氏、正大、正邦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采用“公司+小区+农户”、“公司+基地+ 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社55 个、养猪协会101个。
目前,全市有万头以上规模猪场54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42 户,生态畜牧小区234 个。
规模养殖比重达78%。
二是优势产业区域基本形成。
通过在全国率先提出和推广“猪—沼—果”、生猪“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污染、零残留)等生态模式,生猪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初步形成以安远、寻乌、信丰等12 个县市为重点的果园生态养猪区和以赣县、兴国、南康等为主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生猪产区。
南康、定南、信丰 3 县(市)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有供港生猪基地(场) 6 个,年供港量达15 万头,成为无公害生猪外销与供港主产区。
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已建有种猪场44 个,其中原种猪场 2 个,一级种猪场7 个,二级种猪场37 个。
饲料兽药生产加工发展较好。
目前全市有饲料生产厂家45 家,兽药生产企业 4 家。
饲料总产达235 万吨,占全省二分之一强,产值70 亿元。
引进雨润集团等加工龙头企业 2 家,年加工能力达150 万头。
发展生猪运销企业309 家,培植专业经济人548 人。
二、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赣南发展生猪产业的有利条件较多,空间较大。
主要表现:一是赣南区位优势明显,外销市场空间大。
我市处于湘粤闽赣四省交界之地,境内铁路、公路便利,多条国道及高速公路纵横全市,距深圳、港澳等重点消费区域距离均400 公里左右,有运距短、成本低、损耗小、卖象好的优势。
已有多家外地生猪外贸猪场把生猪出口配额转移到我市的大型外贸猪场。
二是环境承载能力强。
赣南山地面积多,生态环境好,土地承载量大。
赣州市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4552.4 万亩,森林覆盖率74.2%,位居全国前列,可完全消纳生猪养殖的粪污排放。
按“猪—沼—果”模式 1 亩果消纳 4 头生猪粪污测算,生猪产业发展空间可达2000 多万头。
三是有良好的生猪养殖技术、发展基础和配套产业支撑。
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防疫体系。
能繁母猪存栏30.65 万头,供种能力达550 万头。
规模猪场无重大疫病流行,生猪出栏率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四是饲料加工业发达。
我市有以“双胞胎” 、“加大”为代表的多家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可以就近利用消化饲料,同时带动和促进饲料加工企业的更好发展。
五是生猪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全市生猪规模养殖率已达78%以上,已建成234 个生态畜牧小区,通过大力实施畜禽清洁生产,推广“猪-沼-果”和“四化一园” (即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把养殖小区建成生态园区)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而为畜牧产业化和畜牧产业升级换代奠定了强劲基础。
全市特色化、区域化畜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市肉类总产量、牧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雄居全省榜首,成为江西畜牧业强市。
(二)制约因素一是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疫病复杂,猪瘟、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养猪业的危害不容乐观;基层动物疫病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还较弱;二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药物、激素、添加剂的滥用造成猪肉及其制品安全与卫生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三是仍有部分规模猪场粪污处理不达标,有害气体排放超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粪污治理难度较大;四是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外销基本以活猪为主,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构建安全、优质、高效及环境友好型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是我市发展养猪业的主流方向,也是生猪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我市已确立了全力实施生猪产业化工程,全面实施生猪“三零”工程,开展生猪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大力推广温氏养殖模式,积极打造赣南生猪品牌,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把赣州打造成粤港澳优质商品猪及肉制品供应基地的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到2015 年,全市生猪出栏实现800 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实现1000万头,每年提供400 万头优质商品猪销往粤港澳地区,400 万头供给屠宰加工厂生产冷鲜肉及深加工,全部实现生猪标识及肉产品可追溯系统,保障肉食品安全。
生猪及其加工产值突破200 亿元。
四、发展目标通过8 年的努力,即到2020 年实现五大目标:1、全市年出栏生猪1000 万头,其中温氏公司实现出栏300 万头。
2 、建设3-4 家年加工能力达100 万头的肉类加工厂,至2016 年,实现年加工生猪300 万头,加工比例达35.3% 以上,加工产值实现60 亿元。
2020 年,实现年加工生猪400 万头,加工比例达40% ,加工产值实现80 亿元。
3、外销生猪400 万头以上,把赣州建设成为江西生猪优势产区和粤港澳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
4、外销优质种猪50 万头以上。
各年度生产计划如下表:2012 —2020年各年度生猪出栏数及增长率单位:万头、亿元五、区域布局(一)生产布局1、果园生态养猪区以信丰、安远、南康、寻乌、大余、上犹、于都、会昌、宁都、瑞金、石城、全南、崇义等18个县(市、区)为重点,推行生态化和标准化养猪生产,积极建设生态养猪区,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全市重点抓好500个生态养猪小区,通过生态养猪小区实现每年出栏生猪300万头。
2、大型工厂集约化养猪区一一以京九线为轴心,构筑覆盖定南、安远、信丰、南康、龙南等县(市、区)的外销生猪优势产业区。
全市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80 家以上,并实行“公司+ 农户”形式带动周边农户1000 户以上发展生猪生产,每年出栏生猪300 万头。
3 、生猪生产专业乡、专业村生产基地——以赣县、兴国、南康、龙南、章贡、黄金、瑞金、会昌等县(市、区)为主,每个县(市、区)主抓10 个养猪专业乡,每个专业乡抓好10 个养猪专业村,每个专业村发展10 户养猪大户,每个养猪大户年出栏生猪500头,到2016 年发展养殖户5000 户,建成后实现年出栏生猪250 万头。
4、种猪生产主产区——以定南、南康、于都、赣县、安远、信丰、会昌、宁都、黄金、寻乌为重点,大力发展种猪生产,重点县市发展 1 个原种猪场,每个县市(区)抓好 3 个以上一、二级种猪场,建成优质种猪生产区,每年可外销优质种猪50 万头以上。
(二)加工业布局1、建设定点屠宰加工厂。
每个县(市、区)必须建设定点屠宰加工厂,日屠宰量达100 —300 头,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00 万头。
2、江苏雨润集团、温氏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加工生产冷鲜肉、分割肉等产品,实现年加工生猪250 万头。
3、积极发展生猪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以兴国斌杰食品有限公司、关刀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牛家寨等公司开发风味熟食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0 万头。
(三)市场布局1、外销生猪——以销售活猪为主,重点要面向珠三角市场,特别是拓展港澳市场,增加赣州生猪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汕头、韶关、河源、厦门、泉州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市场份额,使赣州成为粤港澳地区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
每年销往东南沿海地区的生猪稳定在300 万头以上,其中销往港澳地区的生猪超过50 万头。
2 、生猪屠宰加工——面向本地市场及国内超市,着力引进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迅速提高全市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大力发展冷鲜肉及风味肉制品生产,每年屠宰加工生猪500 万头(其中定点屠宰供应城区市场200 万头,加工冷鲜肉250 万头,开发风味肉制品加工50 万头)。
3、种猪生产——在保证种源自给的基础上,向韶关、梅州、郴州、龙岩等周边省市乃至全国辐射提供50 万头以上的优质种猪,使赣州成为区域性重要种源供应基地。
六、基地建设1、建设优质、安全、绿色“三零”生猪养殖基地。
以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养殖扶持政策,支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指导建立养殖档案。
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以江西加大集团为龙头企业,将全市实施“三零” 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的生猪养殖场中确定为“放心猪肉” 生产示范基地。
2012 年实现达标猪场50 家,实现生猪出栏30 万头;2013 年实现达标猪场200 家,实现生猪出栏80 万头;2014 年实现达标猪场300 家,实现生猪出栏120 万头;2015 年实现达标猪场500 家,实现生猪出栏200 万头。
2 、建设稳固的“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
将目前年出栏500-999 头生猪的养殖场(户)以及温氏公司发展的养殖户确定为“菜蓝子”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全市“菜蓝子”肉品需求和粤港澳优质商品猪需求。
布局为:章贡区、上犹县、崇义县、全南县、石城县、寻乌县等 6 县(区)各发展100 家,大余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会昌县、宁都县、瑞金市等7 个县(市)各发展200 家,于都、赣县 2 县各发展300 家,南康市、兴国县 2 县(市)各400 家,信丰县发展600 家,全市到2016 年共建设4000 家养殖场为“菜蓝子”生产基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达300 万头。
七、主要措施1 、大力发展温氏“公司+ 农户”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进程从2011 年开始,在赣州市建设以温氏为龙头的生猪产业化项目,通过双方 5 年的共同努力,在项目区(信丰、安远、南康、大余、定南、龙南、全南、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等12 个县、市、区)建立20 个年产10 万头猪的商品猪场,依照温氏公司的经营理念,采用“公司+ 农户+基地”的养殖模式,发展4000 个农民代养户,户平年出栏500 头,建设生态专业养殖小区500 个,实现年出栏生猪200 万头的目标。
( 1 )加强规划布局,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按照土地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废弃物消纳能力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一般以出栏生猪3000 —4000 头的规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