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一、商鞅变法与 秦朝统一
二、秦朝法律的 特点与历史地位
3
一、商鞅变法与秦朝统一
商鞅: (约公元前390-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名鞅,与卫国国君同族,故称卫鞅或 公孙鞅。因功封于商,又称商鞅。他“少好刑名之 学”,曾在魏国做过小官,熟悉李悝、吴起等变法理 论及实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 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 信任,被任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 在秦国两次变法,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 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46
2、官吏的责任
(1)行政责任:谇:斥责(对过失轻微者)
赀:以财物赎罪 免—免除官职 废—开除官职永不叙用(与免的区别)
(2)刑事责任: 官吏以职务之便进行犯罪而承担的
刑事责任。 贪污公款、内外勾结、玩忽职守
47
3、官吏的考核
(1)上计法: 中央对地方官吏的年终考核制度。地方官在
每年年终,将该地方的人口数、垦田数、各种税 收、粮食收入及治安状况等,呈报中央进行考察。 中央有关部门在对其汇报内容核实后决定奖惩。 (2)考课法:
3、区分有无犯罪意
识
4、自首从轻
19
(1)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男子高6尺5寸以上,女子6尺2寸以上,
负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 任或减轻刑事责任。
20
(2)区分故意和过失 ,诬告反坐 故意:端; 过失:不端 故意从重,过失从轻。
《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 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 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税”)
郡守
监察御史
郡
郡尉
县令(长) 县
县丞、县尉
三老(教化) 乡 有秩 啬夫(赋税与司法)
游徼(社会治安)
亭
亭长
十里设一亭
里
里正(典)
地 方 行 政 机 构 ( 郡 县 制 )
44
(三)官吏法
1、任官条件 2、官吏的责任 3、对官吏的考核
45
1、任官条件
(1)忠君 (2)胜任官职的能力 (3)受过“废”职及其他刑罚的人不得任职 (4)具备丰富而熟练的法律知识
(5)统一度量衡
7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
(1)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爵制
取消国君嫡系以外的一切贵族的世袭特权, 贵族如无军功,取消爵位和俸禄
建立二十等军爵制,“斩一首者爵一级”
(2)普遍推行县制,地方官由国君直接任免,加 强中央集权
8
4、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 “明法重刑”的主张
常与劳役刑结合使用。髡钳城旦、耐为隶臣 关于完刑: (1)不施加肉刑和髡、耐的劳役刑 (2)不是一种刑罚
3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民事法律
(一)社会身份与民事权利 (二)所有权 (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37
(一)社会身份与民事权利
秦朝实行新的等级制 1、皇帝、官僚、有爵位者:
享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 2、平民:
针和立法原则的朝代,为后世法律建设提供了可贵的 经验和教训
11
第二节 秦朝统一封建法制的建立
一、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活动 二、《云梦秦简》与秦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12
一、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活动
(一)以法家理论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1、以法为本,统一法律 秦朝法网严密: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盐铁 论·刑德》
民事保护(返还原物; 赔偿损失)
2、债权
(1)债权形式
国家债权:
私人债权:
(2)债务履行:
有债于公而不履行, 以劳役抵偿,债务人 迁移他县,债权转让
39
(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1、婚姻、家庭制度(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夫权特征不 明显)
(1)结婚条件:
A、年龄规定;B、官府登记;C、禁止“娶人亡(逃亡) 妻”;D、禁止“弃子而嫁”
33
5、身份刑
剥夺犯法者的爵位、官职等政治身份的刑罚 (1)夺爵:削除违法者的爵位。 (2)废:撤职,永不叙用 (3)免:免除官职
34
6、流放刑(迁刑)
判处犯人去指定地区(一般是边远地区) 服役的刑罚。 秦的迁刑轻于徒刑
35
7、耻辱刑
带有侮辱性质的刑罚。 (1)髡:剃去头发和鬓须 (2)耐:剃鬓须
男犯为罚作,强制 男犯去边境地区戍守
女犯为作如司寇,在内
女犯为复作,强制
地从事相当于司寇的劳役
女犯去官府服劳役
32
4、财产刑
剥夺犯人财产的刑罚 (1)赀刑:
判处犯人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债的刑罚。 (2)赎刑:
允许罪犯以缴纳财物代替已经判处的刑罚。(与 “赀”的区别) (3)没和收:
没:没收罪犯财产以充官府; 收:没收财产和人口
23
(5)规定刑罚时效 对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
两个原则: (1)案发时罪犯已死亡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2)赦令所赦免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 任
24
(6)共犯累犯加重 《法律答问》:
“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又 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 黥劓以为城旦。” (7)合并论罪:
罪 5、挟书罪
—收藏违禁书籍罪
6、以古非今罪 以古代学说非难当
今政策的言论。主要 针对儒生。族 7、言论罪 (1)诽谤罪 (2)妄言罪 (3)非所宜言罪
18
(二)主要刑法原则
1、以身高确定刑事 5、规定刑罚时效
责任年龄
6、共犯累犯加重
2、区分故意和过失, 7、合并论罪
诬告反坐
8、连坐原则
14
(二)主要法律形式
(1)律:基本法典
(2)令(制、诏) :皇 帝的诏令(单行法规)
(3)式:程式、格式
关于朝廷机关工作原 则、工作程序的法律 文件
《封诊式》:关于案 件的调查、勘验及审 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4)课、程:行业性法 律规范
《工人程》、《牛 羊课》
(5)廷行事:法庭的判 例
(6)法律答问(法律解 释)
21
(3)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对有犯罪意识的行为从重处罚,对无犯
罪意识的行为可免于处罚 《法律答问》:
“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 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 乙论何也?毋论。”
22
(4)自首从轻 《法律答问》:
“把其假(携带所借官有物品)以亡, 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 坐藏(赃)为盗。”
29
3、劳役刑(作刑)
限制犯人人身自由并强制犯人劳动的刑罚, 相当于后世的“徒”刑
城旦、舂 鬼薪、白粲 隶臣、隶妾 司寇、作如司寇 侯 罚作、复作
30
(1)城旦、舂(5—6年) 男犯为城旦,主要从事筑城的劳役; 女犯为舂,主要从事舂米的劳役
(2)鬼薪、白粲(4年) 鬼薪(男犯),强制男犯去山中
4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2、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 4、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明法重刑”
的主张
5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改“法”为 “律”:突出强调法律的普 遍适用性、稳定性、统一性、必行性 扩充法律内容:以《法经》为蓝本,制定 《秦律》, 增加内容,如:连坐、分户、军爵 等内容
2、一断于法 3、轻罪重刑
“盗采桑叶,赃不盈一钱,赀三旬”
“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鲸为城旦”
(二)修订《秦律》
13
二、《云梦秦简》与秦朝的主要 法律形式
(一) 《云梦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发 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竹简,共1155支, 大部分属于法律条文及有关文书,简称云梦 秦简。
砍柴以供宗庙祭祀 白粲(女犯),强制女犯择米,
以择出的白米供宗庙祭祀 城旦刑可独立使用,也可附加肉刑
31
(3)隶臣、隶妾(3年)
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 妾。强制犯人从事杂役劳 作的苦役刑
(5)侯(1年) 强制发往边地充当
斥侯。徒刑最轻的一
(4)司寇、作如司寇(2
种
年)
(6)罚作、复作
男犯为司寇(伺察寇 贼),即去边疆边服劳役, 边防外寇;
6
2、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的措施
(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凡勤于农耕,产量多者,可免除徭役
凡从事工商活动及因怠惰而贫穷的,全家没为 官奴。
(3)按照户口征收军赋
颁布《分户令》: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 另立门户;女子到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加倍征收户 口税
(4)禁止私斗
(1)强调“以法治国” (2)轻罪重刑 (3)不赦不宥 (4)鼓励告奸 (5)族刑连坐
9
(二)商鞅变法的意义
1、 代表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最高成就, 在广度、深度上超过了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使秦 逐渐强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 在中国法制史上首倡重刑原则,并具体化而 附诸实施,使秦的封建法制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 速发展和完善
4、关于军事行政的法规
《军爵律》 《屯(敦)表律》、《中劳律》、 《公车司马猎 律》
5、关于司法行政事务的法规
《尉杂律》、《捕盗律》、《封诊式》
42
(二)行政机构 皇帝
中 三公 央 行 政 机 构
九卿
丞相(行政) 太尉(军政) 御史大夫(监察) 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皇帝的侍从警卫) 卫尉 (掌宫廷警卫) 太仆 (掌马政) 廷尉 (掌司法) 典客 (掌外交与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租税与财政) 少府(掌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