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重点、难点:一、秦朝统一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的建立;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要内容;三、秦朝刑事立法的内容与特点。
商鞅变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秦王嬴政即位后,开始着手进行兼并统一战争。
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间,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秦朝。
它继承秦国商鞅变法的改革成果,坚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确立了一套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色的法制体系。
由于秦朝的暴政峻法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仅仅十余年后即被农民战争推翻。
但它所确立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法制体系,却对汉朝以后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立法概况秦朝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为指导,通过统一法度等一系列立法活动,建立了律、令、制、诏等多种法律形式构成的统一法律体系。
(一)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秦朝吸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国家学说和法制理论,确立了“事皆决于法”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立法体制。
在这一“法治”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法度等立法活动。
首先是更改国君名号为皇帝,宣布其“命为制,令为诏”,将其法定为具有绝对权威和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其次是把原秦国的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强制推行于其他六国地区,使其在秦朝全境内得以统一并普遍适用;第三是通过多次出游巡视、封禅刻辞,制定颁布和宣传普及法律政令,正如这些刻辞一再宣扬的:“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大圣作治,建定法度”;“秦圣临国,始定刑名”。
为了以“法治”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行,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制订了挟书焚书令,明确规定:史官只准收藏秦国史籍,其余一律焚毁;民间所藏儒家诗书与百家著述,须上缴官府销毁;令下三十天内不焚烧者,罚作苦役;谈论诗书者,弃市;议论时政者,族诛;官吏知情不举,与犯者同罪;欲学法令者,以官吏为师。
从此,创立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罢黜异说、厉行“法治”的专制集权统一制度,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所以,司马迁曾评论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在推行“法治”原则的同时,秦朝继续贯彻“重刑”思想,并且背离了先秦法家“以刑去刑”、“以杀止杀”的目的,结果走向了“法治”的反面。
正如汉代人所指出的那样:“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特别是秦二世即位后,更以严法重刑镇压民众,致使“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葬送了曾经强大一时的秦朝统一政权。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自商鞅变法到秦朝统一,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律,但它早已佚失。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11号墓中,发现了大批抄录秦律等内容的竹简。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整理拼复,共得秦简1155支(另有无法缀合的残片80片),内容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与乙种共十种。
其中有六种涉及法律内容,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属于秦律,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和《秦律杂抄》三种。
其中所见律名,计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传食律》、《行书律》、《内史杂》、《尉杂律》、《属邦律》、《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近三十种之多,内容极为丰富而庞杂。
第二类是对秦律的解释,包括《法律答问》一种。
其中也有一部分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第三类是对官吏审理案件的基本要求和司法规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检验、审讯等程序方面的文书程式,其中还有一些具体案例,包括《封诊式》一种。
第四类是要求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和要求,包括《为吏之道》一种。
出土秦简的11号墓的主人喜(前262年—前217年),生前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狱吏等司法职务,故死后以法律文书殉葬。
其中所见秦律,是墓主人生前抄录的部分内容,并非秦律的全部。
但它基本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至秦朝初年的法制内容,是研究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吏之道》的篇末,抄录有战国后期魏国的两条《魏户律》和《魏奔命律》,颁行于魏安王二十五年(前252年)。
其主要内容和立法精神与秦律基本相同,反映出秦律与魏律之间的渊源关系,是研究魏国后期法制的珍贵史料。
(三)主要法律形式秦朝的法律形式,是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律即秦律,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属于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从秦简所见近三十种律名来看,秦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也相当广泛,远远超出李悝《法经》的六篇范围。
命、令、制、诏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的诏令圣旨或法令文告。
据东汉蔡邕解释:“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诏,诏书;诏,告也。
”由于它们是由皇帝直接颁布的,因而法律效力一般高于其他法律形式,甚至凌驾于成文法典之上。
程是规章、章程的简称。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颜师古注:“程,法式也。
”秦简的《工人程》即程的一种,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的规定。
“人程”亦称“员程”,是关于人员、时间、定额的规定或章程。
秦简《为吏之道》中即有“员程”的记述。
式是程式、格式的简称,是关于审理案件程序的司法规则或文书程式,供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时参考使用。
秦简《封诊式》即属此类法律形式。
其中兼有案件的调查、检验、侦破笔录即“爰书”。
课属检验、考核及督课性质的专门法规。
秦简有《牛羊课》,即考核、督课畜牧人员饲养管理牛羊的专门法规。
秦朝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官府或官吏,法律解释与法律条文具有同等效力。
秦简《法律答问》即属法律解释。
它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内容以及诉讼程序等作出解释甚至是补充。
判例是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先例。
秦简称为“廷行事”。
廷指官廷、法廷等各级官府,如朝廷、郡廷、县廷之类;行事即已决、已行的事例与案例,它也可以作为审理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
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经过秦国到秦朝的一系列立法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法律体系。
它内容丰富庞杂,富有时代特征,广泛涉及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各方面的法律关系。
(一)刑事法律内容秦政权以先秦法家重刑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商鞅变法以来确立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严酷残暴的刑事法律规范。
1、刑罚体系秦政权在沿袭先秦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和改进。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体刑的适用范围开始缩小,劳役刑和财产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剥夺罪犯生命的死刑。
其执行方式还很不规范,约有一二十种之多,且相当残酷,较典型的如:(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后枭首示众,并将尸骨剁成肉酱;有诽谤谩骂行为者,还要割去舌头。
(2)车裂,即用五匹马将头颅、四肢与身体撕裂。
(3)凿颠,即凿击头顶的处决方式。
(4)抽胁,即抽取肋骨的处决方式。
(5)镬烹,即用大锅将人煮死。
身体刑即残害犯罪者肢体器官的肉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酷刑。
秦政权基本保留了先秦时期的黥、劓、斩左右趾、宫等肉刑,并常与劳役刑复合使用,如黥劓以为城旦、斩左趾又黥为城旦等。
劳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并强制从事劳役的徒刑。
秦朝劳役刑的使用相当广泛,在修筑长城、建造宫殿和陵墓等许多土木工程建设中,都有大批劳役刑徒。
当时的劳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轻的劳役刑体系:(1)城旦、舂。
男犯为城旦,主要服筑城等苦役;女犯为舂,主要服舂米等杂役。
《汉书》卷二《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
男犯为鬼薪,主要为宗庙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为白粲,主要为宗庙择米供祭祀等使用。
《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取薪给宗庙为鬼薪,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
”(3)隶臣、隶妾,即罚作官府奴婢。
“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
”(4)司寇、候,即强制犯人在边地伺察寇盗,警戒敌情。
耻辱刑是带有羞辱性质的刑罚。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故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均属不孝行为,而强制剃除鬓发胡须则是对罪犯的羞辱性处罚。
秦政权的耻辱刑主要有:(1)髡刑,即强制剃除鬓发胡须。
《说文解字·髟部》:“髡,剃发也。
”(2)耐刑,即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故轻于髡刑。
耐字本作耏。
《说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剥夺违法者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罚,主要刑名有:(1)废刑,即废除官籍,开除公职,终身不得重新叙用。
(2)夺爵,即削夺爵位,剥夺其特权地位。
财产刑即罚没财产之类的处罚,主要刑名有:(1)赀刑,是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偿的刑罚。
《说文解字·贝部》称:“赀,小罚以财自赎也。
”赀刑种类很多,分为赀布、赀盾、赀甲、赀徭、赀戍等。
布是一种货币,盾是盾牌,甲是铠甲,徭指徭役,戍指戍边,故赀刑有罚金、罚物、罚役之别。
(2)赎刑,即以铜、盾、甲等财物或力役赎抵原定刑罚,包括赎耐、赎迁、赎黥、赎宫、赎死等多种名目。
(3)没刑,即没收财产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强制被流放者迁徙到指定地区,不准擅自迁返原处的刑罚,包括迁、徙、谪等不同刑名。
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1)有罪流放,即对罪犯直接处以流放刑。
如当时有“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的规定。
(2)赦罪流放,即对死刑犯减死后的处置。
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迁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迁之南阳”等,即属此类。
(3)无罪流放,即对威胁统治或危害社会者实施的处罚。
如“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
2、刑法适用制度为了使各级官吏有效地运用刑法手段,更好地发挥其打击犯罪的职能,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秦政权确立了一些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责任年龄与时效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与时效,是指刑法规定的对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与时间效力。
秦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免予追究或依法减轻刑事责任;成年人犯罪后死亡或受到赦免,也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有人在赦令颁布前盗窃千钱,并全部花费,赦令颁布后案发,便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秦简是以身高标准确定成年与未成年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为成年,大体相当十六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