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归零世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法制史 经济法律系 张剑平 第四章 秦代法律制度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第一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第四节 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第五节 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第一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一、继续奉行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 秦朝继续推行以法家思想为主的治国策略。
其思想来源已是战国晚期韩非的思想, 而其推行 者则是秦始皇与李斯。
韩非集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为一体,提出了“法” “势” “术”相结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李斯协助秦始皇实践了法家的政治法律主张,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极端。
秦始皇、李斯都主 张人主独尊,强调提高君主的法律地位,实行君主专制;主张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 统一国家;强调“法令由一统” ,以法律手段治理国家,建立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的法律制度,实行重刑主义。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法家思想变成集权政治的现实。
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 其一是法家传统的重刑主义理论(法网严密、轻罪重罚) ; 其二是统一法律( “法令由一统”。
) 秦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实行一统。
1 在政治体制上,秦代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下设诸卿,各 司其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 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
3 在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 、 二、立法活动 (一)秦始皇时期的立法活动 1.更名号,称皇帝 2.改“命”为“制”“令”为“诏” 、 3.建立避讳制度 4.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并加强监督、控制 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
、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县。
全国官吏均由皇帝任免;提高监察御史的地位,加 强对百官的监察和控制。
秦所确立的这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发展。
秦始皇“事皆决于法” ,以封建法制来保障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之 下的“尊卑贵贱,不逾行次”的等级秩序和“职臣尊分,各知所行”的官僚秩序。
作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是将法家精神与封建的集权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者, 1 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象征。
(三)秦二世时期的立法活动 秦二世时期,在立法上并无大的成就,仅“更为法律” ,将李斯“重刑主义”的思想发展到 极端,使秦朝的刑罚更加严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四)出土秦简概述 1.睡虎地秦简概述 2.龙岗秦简概述 3.里耶秦简概述 秦诏版文 云梦秦简 09faxue 在秦墓竹简出土以前,研究秦朝法律制度的文献文物资料极少。
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 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一批秦代墓葬中出土了 1000 余支竹简,共有 4 万余字,其中绝大部 分属于法律方面的内容。
这批珍贵资料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对秦朝法制的研究。
经过专家的整理,秦墓竹简中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内容被分别归纳为《语书》 、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若干部分。
、 、 、 、 、 这些法律文件大致可分为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诉讼规则等三类。
根据综合分析,可以 断定在这批法律文件中至少包括了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段时间内秦政权法律制度 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上,这个时期正是秦法制发展的高峰期,秦朝法制的风格、特点在此时 已经形成。
睡虎地秦墓竹简与秦代主要法律形式 (1)律:即法律条文,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
(2)令:是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
(3)式:即程式、格式。
秦简中有《封诊式》 ,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司法 规则和文书程式。
(4)法律答问:是官方以答问形式对秦律律文所作的有效解释,它也是当时司法审判的参考 依据。
本章绝大部分案例即抽取自秦简中的《法律答问》 。
(5)法律文告:是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但其效力通常 仅限于发布者职权所辖的特定地区范围之内。
(6)程: 即章程、规章,是对有关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
(7)课:是关于检验、考核、督课工作人员的专门法规。
(8)廷行事:是法庭的判例。
秦简《法律答问》中多有援引廷行事的例子,说明秦代已把司 法机关的判例作为律文之外可兹援引的审判依据 三、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1.轻罪重罚 “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 2.法网严密 “事事皆有法式”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一、主要行政法律规范 见课本:pp53-54 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国家机构及官吏的设置 2 行政机构与职官 ①中央 皇帝:皇帝的称号是秦始皇所创,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集立法、行政、司法诸权 于一身。
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其职权是辅助皇帝总理政务;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 大夫为“副丞相” ,主掌“图籍秘书” ,转呈“公卿奏事” ,按章居劾百官,有时受皇帝之命 处理重大案件。
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殿门户警卫;卫尉;掌管皇帝的近卫军; 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廷尉,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典客,负责外交和与国内 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各项礼仪活动;宗正,掌管皇族宗室的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赋 税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少府,掌管皇室的财政并为皇室提供消费的机构。
②地方: 郡:郡守,主管一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诸项事务的最高官员;郡丞,郡守之副, 其主要职责还包括处理一郡的治狱断案等司法事宜;郡尉,为一郡之最高武官;监御史,对 全郡的官吏和各项活动进行监察和弹劾。
县:县令,为一县之最高行者长官;县丞,县令之副, “署文书,典知仓狱” ;县尉,一 县之最高武官;县司空,负责全县工程建设的机构,其主管官吏为司空啬夫,辅佐官吏有司 空佐、使等;县司马,是掌管全县军马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有秩,为一乡的主管官吏;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与司 法;游徼,负责社会治安。
乡以下为里,其主管官吏是“里正”或“里典” 。
每十里(此处“里”为长度单位,不同于“里正”之“里” )设一亭,亭长负责亭内案件 侦察、拘捕人犯的工作。
(2)官吏管理制度: ①官吏的任免 秦代奉行自商鞅以来的任免官吏制度, 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
例如: 秦简《为吏之道》规定了任选官吏的行政能力与思想修养等各方面条件; 《置吏律》规定了 行政、财务部门官吏的任免; 《除吏律》规定了军事官吏的任免。
②官吏的考核 秦代对于官吏的考课,有法可依(如“上计法”“考课法”,有明确的标 、 ) 准可循,而且成了必经的程序。
③官吏的监察 秦代专门设立了监察机关,开创了监察制度。
秦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影响 御史成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
御史大夫乃御史之长,其下又设御史中丞,在地方负责 监察的官员称监御史 秦代实际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其后历朝均沿袭了这一制度。
④官吏的管理与处分 秦律要求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官吏违法违纪行为有明确的规 定。
例如, “犯令”“废令”罪。
秦律对于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做了较全面的规定。
秦律禁 、 止官吏非法经商。
对于任人不善者,也要科罪。
总的来说,秦律对于官吏的管理非常细密,这对于强化统治,抑止官吏为非有积极的作 用。
关于官吏的责任 1.行政责任 秦代的行政处分主要有“谇” (斥责 )“赀” 、 (以财物赎罪) “免(免除官职)“废(开 、 、 3 除官籍永远不再叙用) 2.刑事责任 关于行政强制 秦代的行政法规要求民众必须履行各种繁重的义务, 若不履行义务则会受到制裁。
这种制裁 是由行政机关直接施予的. 关于行政处罚 由于秦代行政权与司法权不分,故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也很难分清楚。
相对而言,对百姓不 履行 法律之义务及违反一般社会治安的行为而给予较轻微的处罚,均可视为行政处罚。
关于军事方面的法律 关于军功与封爵,见于《军爵律》《中劳律》 、 。
关于边防时宜,见于《戍律》《敦表律》 、 。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一、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pp59-61) 1.区分故意与过失: “端”“不端” ,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3.自首从轻(自首,秦简称“自出” ) 4.规定刑罚时效 5.共犯加重:秦代是以五人合伙犯罪为共犯 6.合并论罪: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把数罪合并一起判刑 7.诬告反坐 区分故意(端)与过失(不端) 秦律十分重视人的主观意识状态, 一方面注重区别有无犯罪意识, 另一方面则明确区分故意 与过失。
秦律将有无犯罪意识作为判定被告人的某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
《法律答问》中有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甲盗,赃值千钱,乙知 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 。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 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 。
秦律对被告人所实施的某些行为, 虽不论故意还是过失均要追究刑事责任, 但在定罪量刑上 加以区别,故意和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在量刑上故意从重,过失从轻。
《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 : 何论?端(故意)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
另外,司法官吏用刑不当,过失为“失刑”罪,处理从轻;故意则为“不直”罪,处理从重。
秦律中规定的责任能力 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身高不足六尺为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
(按《周礼》贾氏疏 文“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的说法,不足 15 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 《法律答问》 “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 当(何)论?当完城旦。
” 《法律答问》 “甲小未及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 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
” 4 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
据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对 此解释说:真正负完全刑事责任,则是在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以上。
古人身长:身高六尺相当于 1.38M,身高七尺相当于 1.61M,身高八尺相当于 1.84M。
二、罪名 1 侵犯皇帝人身安全及尊严的犯罪,如:贼盗、诽谤、妖言、不忠、谋反等。
2 危害统治秩序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如:投书、贼杀伤、斗杀伤等。
3 思想言论方面的犯罪,如:偶语诗书、以古非今、妄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