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版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新课标版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6分)艺术手法:①使用反问,谁说人生没有再次年轻的时候,加强语气。

②使用借喻(或类比),以“流水”喻指时间(或把流水与时间进行类比),流水“尚能西”,人也有再年轻的时候,形象生动,给人启迪。

③使用借代,以“白发”代指年老,形象简练。

④用典,以“休将白发唱黄鸡”发出感叹,劝说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委婉表意。

(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人生哲理:①表现了词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②表达了词人虽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学科问题】
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学生问题】
1、表达方法以及结构形式的掌握
2、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
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
问、反问、反语等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结构形式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命题揭秘】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以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为主,抒情方式考察的难点则是分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

1、常见问题设置:
(1)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表达(技巧/艺术)上有何特点?/有何写作特点?
2、注意事项:概念+句义描述+手法分析+意境+情感
(1)答题时着眼于整体上的表现手法,兼顾修辞。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注意诗歌的结构层次。

(4)学会使用专业术语。

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
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

“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

“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伸,心迹难明。

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

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

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

这样,人格化身之自然物的“蝉”又与品格高洁的“予”相契合了。

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错误分析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断雁”“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

(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

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

(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理解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结合枫林能够点明季节是深秋。

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
【考点定位】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又是一首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