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银行自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是表外业务吗?篇一:绕开监管:银行信托受益权转至应收账款项下绕开监管:银行信托受益权转至应收账款项下1季度银行同业业务异常火热,而2季度却出现极速回落。
然而,2季度同业资产表面下降的背后是部分同业资产被隐匿,其中的信托受益权类资产转入应收账款项下。
而银行也主要是采用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下的应收款项投资方式,将同业资产转入应收账款类投资项目下。
银行后期需要警惕监管风险与信用风险。
银联信分析:返回一、同业资产下降的背后是同业资产被隐匿,尤其是信托受益权1季度银行同业业务异常火热,而2季度却出现极速回落。
截至8月26日,6家银行披露的上半年年报显示,环比1季度,罕见地出现多数银行同业资产集体下降,其中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降幅较大,仅招行同业增长取得小幅增长。
这与1季度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单季整体暴增27.6%,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事实上2季度同业资产表面下降的背后是部分同业资产被隐匿,其中的信托受益权类资产转入应收账款项下。
具体来看:一方面6月份极端的“流动性危机”使得商业银行临时压缩同业拆借;另一方面,部分同业资产被隐匿,主要是信托受益权类资产。
多数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信托受益权投资,上半年增长均超过100%,举例而言,一是交通银行6月末同业资产和年初持平,但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长超过50%,其中“信托投资计划及其他”占该项目一半左右,增长278%;二是兴业银行6月末该项目2231亿元,较年初增长近27倍;三是招商银行则由零一跃为458亿元。
二、银行信托受益权类资产操作模式有二信托受益权是受益人在信托业务中享受信托利益的权利。
在流动性紧张,监管层查处银行资产出表违规操作与银行信贷额度有限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来投资这类产品以实现变相授信的目的,并且将信托受益权由同业资产项下转向应收账款项下,避开重灾区(监管层重点监管领域)。
3月27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所谓“8号文”,而“8号文”虽然来势汹汹,但依旧留下了一个“缺口”,其规范的主体集中于银行理财资金,但对于银行的同业资产或自营资金却并无严格限制。
而银行也正是利用这个“缺口”,变相为企业授信,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银行理财计划投资信托受益权,并非直接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故不在转表范围之内;二是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向过桥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以投资同业资产的形式),自有资金并不受监管。
(一)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为企业融资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桥模式,另一类是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模式。
具体如下:1、过桥模式该模式操作流程:待融资企业A与信托公司合作设立一个单一信托计划,通过“过桥”企业b投资该信托计划从而给企业A融资,然后企业b再将该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理财计划,但企业b 不需要在信托公司进行受益权转让登记。
从本质上看,该模式是银行理财资金对接企业A的融资需求。
而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对应的资产或被计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或,被记为同业资产(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从本质上降低了银行的信贷规模。
,图表1:过桥模式下银行理财资金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机制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2、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模式该模式操作流程:待融资企业A以自有财产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一个财产权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受益人为企业A本身,同时需将财产过户到信托公司名下,再由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从而受让企业A的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
从本质上看,该模式仍是企业A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理财资金),只是在加入财产的模式下,企业A以类似质押融资的方式身兼融资企业和过桥企业的双重角色。
图表2:财产权信托计划受益权模式下银行理财资金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机制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二)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主要模式为:银行A通过信托公司发放一笔信贷贷款计划,由于银监会禁止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向信托转让资产,因此需要引入一个过桥企业,银行A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过桥企业,然后过桥企业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过桥银行b的理财产品资金(绕过银监会监管),最后银行c以自营资金受让过桥银行b手中的信托受益权。
过桥银行b的出现是为了将信托受益权转化为同业资产,因此银行c受让信托受益权之后也以同业资产入账,大幅降低信托受益权的风险资产权重,减少资本消耗。
图表2: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的机制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从本质看,本模式下,银行c以自营资金给待融资企业融出一笔资金,但并未记为“贷款”,而是以同业资产入账,主要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之下。
而该模、、式下,信托受益权投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买入返售模式,需要交易对手出具回购函,叫做“明保”;另一个是应收款项投资方式,没有金融同业来承诺回购。
20XX年2季度,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下滑,应收账款飙升,其中的信托受益权更是抢眼,而在此环节中,银行也主要是采用上述“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中的应收款项投资方式,将同业资产转入应收账款类投资项目下。
由于目前监管还没有直接约束这种操作,多数银行于20XX年2季度都疯狂地争夺此类业务,包括国有大行,有的银行甚至已授权支行开展信托受益权业务,部分银行自己的分行间也在争抢业务。
三、风险提示与买入返售项下信托受益权微增相比,上半年,应收款项类信托受益权资产则逆势狂飙。
而应收款项投资信托受益权模式为银行用自有资金购买其他单位(金融同业)信托受益权,和买入返售模式相比,该类投资风险更高,与贷款相似。
银行需要警惕后期监管风险。
目前,国内银行同业业务已经变成收益最大化,或者进行监管套利的工具,预计之后监管部门会出,对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进行限制。
风险分析师:苗晓丽篇二: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一、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的区分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obs):银监会20XX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下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八大类。
表外业务仍然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
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二、银行在非标业务上与银监会斗智斗勇的历史20XX年3月底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20XX年之前,长期贷款卖出回购的银信合作就已经存在: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扮演通道的角色,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20XX年,银监会发了【银监发[20XX]11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紧接着又发了【银监发[20XX]113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20XX【银监发〔20XX〕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拨备,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20XX年,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信贷资产实现表内转表外,但是很快【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XX]102号】出台,明确了“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20XX年末20XX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银监局火上浇油出台了【银监发(20XX)7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存量银信合作产品提出了具体的由表外转为表内的工作进度要求;20XX年148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文件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具体转表要求。
银行不想转回已经在表外的信贷资产,但是银监之前的文件表明了一定要让银行转回,这时候就找到了其他途径。
银监会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是针对所有权的规定,信托这时候推出了收益权理财产品,通过改变标的物的方式解决20XX年111、113号文件带来的问题。
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始运转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商协会的制定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债权融资工具、私募股权融资工具等在北交所挂牌;之后资产证券化开始渐渐出现:银行有表内资产,券商做成一个债券。
再由原来的债权银行用理财资金买回债券,表内资产转为表外。
这个跟银信合作模式几乎完全一样,但券商不归银监会管;到了20XX年,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管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XX]8号】,提出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如前所述),然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
最后要求“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XX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这在根本上限制了银行的通道建立,因为8号文给出了总量控制,只要监管当局不认定新的“标准化债券资产”,银行通过不停找通道突破监管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效抑制了“通道业务”的发展。
三、银行的表内业务1、流动资金贷款:功能定义:流动资金贷款是为满足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
产品特点:流动资金贷款的特点是期限灵活,能够满足借款人临时性、短期和中期流动资金需求,按期限可分为临时流动资金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临时贷款是指期限在3个月(含3个月)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需要和弥补其他季节性支付资金不足;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3个月至1年(不含3个月,含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需求;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1年至3年(不含1年,含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性的周转占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