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

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

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重点阅读文本】:1,《太一生水》(《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大一生水[1],水反辅大一[2],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4]。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5]。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寒热者[6],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7],行于时,周而又【始】,囗囗囗万物母[8]。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9]。

君子知此之谓 (10)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

请问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尚[11],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囗囗囗,囗囗囗囗[12],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弱。

是故不足于上】者[13],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注释】[1]大一,即太一,指天地形成之前的原初而幽玄状态,和通常所说的“道”相似。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不可为名,强为之谓太一”。

之所以说“太一生水”,李二民《读“太一生水”札记》(《简帛研究2001》上册,129-136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引《三命通会》引《灵枢经》佚文“太一者,水之尊号也。

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说明古代可能有把“水”当作万物天地原初,命名为“太一”的思想。

又,如果从五行与五方相配的数术观点来看,太一象征北极,而北方为幽暗与寒冷,属水。

[2]辅,相辅相成。

[3]神明,幽明。

[4]四时,四季。

[5]岁,年,指阴阳季节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

这一段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可以和《列子.天瑞》里面的“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比较,古代中国常常有这种关于宇宙起源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好像都沿着一种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路子而来。

[6]寒热者,下面竹书原文或许脱数字,一般疑当补“四时之所生也”六字,与其他句子相配。

[7]大一藏于水,大一是不可感知的,所以这一逆推推至水就无可再推,在感觉上像是大一藏在水里。

[8]此处李零疑当为“以己为”三字。

以己为万物母,是说大一生成万物。

[9]这是说大一的地位高于一切,超越一切存在者。

[10]“谓”字下原简残缺。

[11]思,令,使。

尚,超过,高出,一说即“当”,相当。

[12]此句有脱字处,李零以为应当是“其上□以□。

不足于上”。

[13]此句是后来以意补,故研究者中有多种补法,或作“(责于)□,□于弱,□于□”。

【参考论著】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伦〈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恒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三册释文重新编排)恒先无有[1],樸、静、虚[2]。

樸大樸,静大静,虚大虚,自厭不自忍[3],或作[4]。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未有天地,未【第一簡】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兹生。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第二簡】生,不独有与也。

或,恆焉,生或者同焉。

昏昏不宁,求其所生。

异(翼)生异(翼),鬼(畏)生鬼(畏),韋(愇)生非,非生韋(愇),哀(依)生哀(依)[5],求欲自复[6],复【第三簡】,生之生行。

濁气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在,云云相生。

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性),因生(性)其所欲。

察察天地,紛紛而【第四簡】多采。

恒先者有善,有治无乱。

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第八簡】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恆气之生,因【第九簡】复其所欲。

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既而荒思不殄。

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第五簡】言,事出于名[7]。

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第六簡】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8]。

【第七簡】(下略)【注释】[1]《周易.系辞》里面的“太极”,马王堆帛书《易系辞》作“大恒”,见《马王堆汉墓文物》123页(湖南出版社,1992),饶宗颐认为“恒”应当是正字,可见“恒先”的“恒”既有本质上的终极不变之“恒”,也有起源上的原初之“先”。

[2]《文子》竹简本912说,“道”的性质就是“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这和《老子》说的“天道贵弱”一样,都是强调“道”或者“先”的柔弱、安静、混沌的性质。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19页)里认为,这个朴,应当读作“全”,即《庄子.田子方》里的“天地之大全”,可备一说。

[3]厌,意为足,忍,抑制,一说读作■(牛+刃),意为满。

[4]或,一说读如“域”,即《老子》里面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河上公注中,把域改成“八极”,所以可以训为“界”,指宇宙空间而言;一说“或”即如“道”一样,是一种不可确定的或然性存在,所以是一切的原初状态。

又,庞朴《恒先试读》(《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21页)把“或作”解释为“某个区域在躁动”。

[5]这一句,庞朴改为“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韦,悲生悲,哀生哀”。

[6]自复,指自己复制自己。

万物都是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

[7]这一段,表达了一个宇宙生成过程,即不确定的原初存在(或)产生确定性的存在万有(有),万有(有)产生了生命(生),生命(生)发出声音(音),声音(音)构成语言(言),语言(言)产生了概念(名),而概念(名)则构成万事万物(事),这种逻辑过去未曾见到。

[8]《公孙龙子.名实论》中说,“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为不谓也。

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这一说法,大体上是为了区分词和物(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新词即“能指”和“所指”),指出这个词只是概念(能指),不是物(所指),不要以为物(所指)就是词(能指)。

比如第一句,就是“如果知道原本的‘或’不是所说的‘或’,就不必一定要称之为‘或’”。

【讲义】引言:从何柄棣的“画龙点睛”论说起:为什么重视诸子学?何炳棣先生的学术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和《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集2,2002)。

何炳棣的研究:(一)根据银雀山汉简《吴问》1,确定《孙子兵法》比《论语》要早。

(二)老子的年代,约生在前440年前后,比孔子要晚111年。

(三)老子继承了《孙子兵法》。

这个时代的思想命题:一,在普遍强调“社会”,也叫做“群”的时代,怎样彰显个人。

二,如何使知识和技术成为普遍适用的“道理”?三,怎样使社会保持平等、简约和实用。

四,世界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二,诸子年代的公案——冯友兰的苦衷:不列出年代能写“史”吗?老子和孔子的年代争论。

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1922年,梁启超在《晨报》上的批评,六条证据2。

张怡荪(驳梁)、顾颉刚(支持梁)、钱穆(支持梁)、张寿林(折衷)、刘泽民(折衷)、唐兰(驳梁)等等。

1930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胡适与冯友兰的争论,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和冯友兰1934年的驳论。

关于诸子总结性的著作:(一)罗根泽的《诸子从考》和《诸子续考》,分别发表在《古史辩》第四册(1932年)和第六册(1937年)。

(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1943年到1944年写成。

三,诸子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一)《庄子.天下》1,墨翟、禽滑厘——主张是非攻、节用、兼爱、非乐。

2,宋■、尹文——以软合欢,见侮不辱,禁攻寝兵。

3,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以为首,有所可有所不可,弃知去己。

4,关尹、老聃——主张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1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的回答是范、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然后是韩、魏、赵。

这个说法确实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相近,但是,这是否能证明这段话是春秋时代的预感呢?难道它不是和《左传》一样,是后来人的事后记录吗?21921年11月《哲学》4期辑梁启超《诸子考证与其勃兴之原因》一文,其中提到老子年代,仍将其列在第一,生年为约前570(?)年,而孔子则在第二,是前551-479年,提到古书时,也说《老子》为真(862-863页)。

5,庄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故以寓言荒唐言言之,与天地精神相通。

6,惠施、公孙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二)《荀子.非十二子》1,它嚣(一说即环渊)、魏牟。

2,陈仲、史■(鱼+酋)。

3,墨翟、宋■。

4,慎到、田骈。

5,惠施、邓析。

6,子思、孟轲。

(三)《韩非子.显学》“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而不同”,儒家的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

(四)从司马谈《六家要旨》到《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

四,考古发现与诸子时代的再认识大陆近三四十年来因为考古而新发现的古文献。

(1)马王堆帛书(1970年代)——《周易》经传、《黄帝书》、《五行》、刑德》、《五星占》、《五十二病方》、《驻军图》、《导引图》、《养生方》、《合阴阳》等。

(2)临沂银雀山汉简(1974):《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3)睡虎地秦简(1975):《编年记》、《日书》和《秦律》、《为吏之道》、《封诊式》等等。

(4)张家山汉简(1983):《引书》、《脉书》及尚未发表的汉律。

(5)定县八角廊汉简:《文子》和《论语》。

(6)尹湾汉简。

《神乌赋》和《神龟占卜图》。

(7)荆门郭店一号楚墓,1993年出土804支战国竹简,十六种文献,包括《老子、《缁衣》以及《太一生水》等等。

(8)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简(1994-95)。

包括87种一共1218支,已经出版的《上博楚竹书》第一、二、三册,《孔子诗论》、《鲁邦大旱》、《四帝二王》、《彭祖》、《子羔》、《夫子答史籀问》、《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甲篇)》、《从政(乙篇)》、《昔者君老》、《容成氏》、《恒先》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