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1先秦诸子学(二)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事物的差异和性质的评判标准。
事物的差异和性质不是客观的,而是决定于 观察者采取的标准和他们的看法。
(2)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
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思路是 怎样的?
窃钩者是小偷,诸侯则是大盗,只不过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使 其掠夺行径显得格外堂皇而已。一个小偷认为他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是 微小的,所以会接二连三地流窜作案;但如果一大群小偷聚集在一起, 结成匪帮,并垄断了某一区域的掠夺权,他们就不会竭泽焚薮(sǒu), 而是有所控制,给人们以喘息的机会,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小偷是 到处搜寻猎物的狼,作为匪帮头目的专制者则是牧场主,他保护奶牛 无非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奶水。
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 擒故纵、祸福相倚、大器晚成、大智 若愚、功成身退、不争而善胜……
4、老子的政治、人生观:“清净无为”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谨慎用兵,不发动不义 之战;减轻刑罚,不用高压政策对付百姓。
(2)“见素抱朴”的人生观。 :“少私寡欲”“知足之足,长足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不一定善。 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全力帮助别人, 他自己反而越充足,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 圣人的“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去一个财主家祝贺财主生了儿子,别人都说这孩子真漂亮,以后必定 大展宏图,这个人说了一句信言,说这孩子一定会死的——这绝对是真理,但是这个人被揍 了一顿。
四 先秦诸子学(二)
三、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 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子》即《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 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完整的世界」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 一个世界,是人类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实世界(黄色圆圈),还有一个世界,是 感觉不到的真实世界(黑色圆圈)。
就好比一个虚拟现实游戏,不管你 在虚拟现实游戏中,感觉到的现实 世界有多么无穷无尽,它都只是游 戏玩家所在的真实世界中的一个游 戏软件而已。真实世界中,只有游 戏软件才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所对应 ,其他的都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没有 关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 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 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 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 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 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 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1、庄子与老子“道”的不同
庄子的“道” 不是为统治者 提供如何进行统治的驭民术,而是 探究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超越与自 由。
2、精神自救的哲学
(1)清醒的认识与批判
将为胠箧(qūqiè)、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则必摄缄縢(jiān téng)、固扃鐍(jiōng jué);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 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 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 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秦武王天生力大无穷,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别人都假装比不过他,说他是天下第一大力士, 结果秦武王还这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最后在举鼎的时候,被鼎砸死。这就是美言不信啊!
同样,拥有雄辩能力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不会在大街上随便和人 动手一样
1、老子的宇宙观:“道”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先“天地生”,是“万物之宗”“天下 母”,是万物本源。“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 “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 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 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里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 之道的差异性。
盲人摸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 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
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 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 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 的中国书籍。
2、精神自救的哲学
(3)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 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guǒ),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ī )送。吾葬具岂 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 鸢(yuān)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 其偏也!” ——《列御寇》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 焉存,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胠箧》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 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 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 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 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 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 守卫财物的吗?
2、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变化的动因。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处 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3、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1)柔弱胜刚强。
守柔、守雌、不盈
(2)生活处世中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有两大核心,一是无为,二是辩证法
无为的意思是,不管天地,还是人生乃至社会,都有它运行 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支配自然、支配人生的大道。而我们人 ,要想活的潇洒快乐,活的自由自在,就不要干涉、改变这 些规律,要顺着这些规律的要求去做,而不是去改变规律瞎 折腾。
第二是辩证法。老子思想的精华就在于此。老子认为,事物 是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事物的运动来自于矛盾的对立,矛 盾之间是而已互相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无 法准确定义的。
2、精神自救的哲学
(2)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 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世 间》
山上的树,因为长大成材变得有用,所以招致 被砍伐。脂膏油汁因为能燃烧成火,所以被人 为点燃照明,所以经燃烧的煎熬。桂皮味香可 以作为食材,所以桂树招来被砍伐的祸患。漆 树因为其树汁可以作为漆使用,所以被割开树 皮而受伤。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 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 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 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 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而不去占有,有 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 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 代表著作。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 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四、庄子:道家哲学的继承和传播者
(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 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
按照此种解释,中国最大的数字应该是9还是10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 “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