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陈丛耘(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

本文提出第五语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灵力说。

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

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

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

仪式说。

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

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

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

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

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

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

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

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1.语言禁忌的特征危险性特征。

大凡禁忌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与禁忌的事物所具有的灵力的大小成正比,灵力大的事物危险性就大,灵力小的事物危险性小,以人名的禁忌而言,冒犯皇名和冒犯父名,前者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皇上比家父具有的灵力要大得多。

惩罚性特征。

违反禁忌者要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

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远古的人类对自然力无法解释和思想愚昧,他们往往将违禁者受到的惩罚与鬼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心理上认为惩罚的实施是由禁忌的事物用超人的神秘的灵力来完成的,如“现世报、身后报、来世报”之类反映因果报应的语词只是说明了惩罚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否认惩罚的心理存在。

禁忌惩罚与犯忌触禁者所具备的反灵力能力的大小成反比,反灵力弱的受到的惩罚就重,反灵力强的受到的惩罚就轻,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

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于人们在心理上对灵力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又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赐福性特征。

人们认为禁忌的事物不仅具有危险性和惩罚性,同时还存在着赐福性特征。

禁忌的事物可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5-25作者简介:陈丛耘(195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5级硕士研究生。

以是“不洁的”、“不祥的”,有些是“权威的”、“神圣的”,在它们面前遵循禁忌规范,就会逢凶化吉,不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且会得到神灵的赐福。

2.语言禁忌的功能心理保护功能。

禁忌就象警钟,提醒人们小心行事、避开危险和祸患,以求神灵赐福。

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让个体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的教化,并通过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

心理满足功能。

在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及不能清醒地认识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禁忌具有心理满足功能。

言语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存在的心理原因。

社会整合功能。

利用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禁忌体现着某种社会的凝聚力,起着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都说明了禁忌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传递功能:导向功能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降生于禁忌社会后,社会就要通过禁忌对个体的言行进行导向,在个体教化行为规范的确立方面,通过禁忌社会接受家风民约及社会伦理教化,并通过禁忌(包括言语禁忌)造就人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调节功能是利用言语的禁忌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对图腾树的禁忌客观上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

在邻居办丧事的时候,禁忌大声吵闹或谈笑是为了和睦邻里关系。

忌呼长者的名字、忌说假话是为了使得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准则可依。

传递功能,是由于语言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或带有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力量,这是言语禁忌得以传递的心理原因,如东北满族年俗禁忌,就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锅里的饺子熟了浮起来后,主人高声问道“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要答“起来了!”于是全家人在心理满足中吃着年夜饭。

语言禁忌的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同一文化模式内的成员通过禁忌教化,将前人传下来的禁忌作为示范,传递给后代来遵循和模仿。

二是通过口授方式,通过神话、故事、谚语等种种形象的语言使禁忌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传递开来。

三是由宗教的执行者和宗教职业者进行传递,他们往往是禁忌习俗最忠实的维护者和传授者,因为他们一直自认为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不可否认,民俗语言禁忌有时具有消极功能。

民俗语言禁忌有时会成为恐惧、愚昧、迷信的产物。

许多民族对妇女的禁忌,就降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太子可说:“我将来是天子,你们都要服从我!”而贫民的儿子这样说会招来杀身之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也体现在言语禁忌上。

封建社会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汉语的语言禁忌带有消极的色彩。

3.语言禁忌的性质先验的性质。

禁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是心理的产物,禁忌的本质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将某种事物说成是危险的,这种先验性既有警示作用,又具有传承的强迫性和盲目性。

消极的性质。

避凶趋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关婚姻、饮食、渔猎的禁忌具有优化人种、保持卫生、维护生态平衡等积极作用,但禁忌是以制止和抑制的方式去回避、退让、妥协、屈服。

迷信性质。

迷信是指盲目而笃诚的信仰,缺少理据性的理解。

人们对禁忌的事物所产生的灵力盲目迷信,盲目传承,缺乏理据性。

禁忌的迷信性质使得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定禁忌中愚昧落后的成分,具有心理的盲目性。

民族性。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独特的特色,言语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必然要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的社会结构、民族的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制约,这就是说言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阶级性。

言语禁忌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往往利用言语禁忌来愚弄人民,言语禁忌成了维护统治阶级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对封建君王之名要避以国讳,对朝代名、部族名、图腾名的禁忌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共同性。

各民族的言语禁忌在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相似因素,这是各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的缘故,人类共同经历过的原始采集、原始渔猎,原始畜牧和农业等,必然会导致相同或相近的言语禁忌。

宗教性。

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有自己的禁忌规范,宗教信仰的16第4期 陈丛耘: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2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6卷多样性也决定了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语言禁忌是一种民俗形态,它崇信心灵感应,它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导向起作用,一切禁忌都是建立在预知基础上的,预知分为兆示和占验,兆示和占验反映了一种心意,犯忌触禁后所采用的仪式、法术、祈祷,也是消除心理顾虑的手段。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心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禁忌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可以称之为“塔布心理效应”。

语言禁忌作为禁忌的一种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由于人们对自然力的未知,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有着必然的联系,语言就是客观事物的化身,语言能降祸也能除灾,对犯忌触讳的语言,人们不是弃而不用,而是用其它语言表达方式来代用,主要的代用方式是避讳和婉曲。

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禁忌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三、来自语言禁忌流变的证明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早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就开始了,在未知而神秘的大自然面前,“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马克思语)。

人们在深深依恋大自然的同时又深受自然力的威慑,人们便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自然,企求自然力来避凶降吉,想象的结果便产生了灵魂的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此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认为在远古时代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人的思维、感觉以及梦中景象有关,人们最初信仰和崇拜精灵,认为各种现象包括语言现象都是精灵变化所致。

他们对语言产生神奇的幻想,同时也萌生出崇拜或恐惧感,语言有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既可以降福又可以免灾,以致于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即把表示祸福的词语看成是祸福本身,因此在言语生活中,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与祸福有关的词语,唯恐触怒神灵。

因此,言语禁忌就这样产生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曾使用“商品拜物教”一语,“拜物教”是指某些民族把无生命的东西当作崇拜对象,认为它具有神秘的超人的力量。

灵物崇拜是人类不理解自然而产生的,如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会地震?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火山为什么会爆发?洪水为什么会泛滥?干旱为什么会发生?日月为什么会全蚀?对自然力的不理解使人类产生了恐惧,恐惧导致了迷信,迷信引起了灵物崇拜。

《圣经・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其实,应该说“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人们所创造的神是一种偶像,偶像赋予人们以神秘超人的力量,这便是偶像的灵物崇拜。

在不知语言为何物的遥远的古代,语言被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

人们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语言的灵物崇拜也就产生了。

在中外神话和小说中,人们赋予语言以各种神奇的力量,《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用话语来叩开石门。

祝英台对着梁山伯的坟墓祷告之后,山伯墓在雷雨中裂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