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化特征及其影响1

网络文化特征及其影响1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数字化是当今的时代特征,尼葛洛庞帝写的那本风靡世界的《数字化生存》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未来数字化世界的奇妙图景。

我们正生存在数字化世界中,正如尼葛洛庞帝说:“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我们都不能选择,因为人类正面临数字化的生存这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具有数字化特征的互联网地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本身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风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事件”到“QQ360之战”……借助网络工具,人们在虚拟空间内上演了一幕幕的文化狂欢节,这些只是网络文化中的很小一部分。

网络文化的诞生,不仅为人类文化增添了又一朵奇葩,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芸芸大众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部分。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含义在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狭义地说,是指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广义地说,网络文化史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总和。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型文化并存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网络文化既是具有现代文化精神的技术,同时也是具有现代技术特质的文化。

从网络文化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是从网络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化,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关注,侧重于技术性特点。

1、具有技术依赖性。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 以上网者为主体, 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 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

对于电脑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 它才能予以识别、理解和处理。

可以说, 人类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

2、存在形态的虚拟性。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用文字和图片虚拟出一个现实空间,有商店、学校、医院、社区等等。

虚拟并不等于虚无,它是人类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实践活动,用互不见面通过网络的间接的“人机交流”代替了面对面的直接的“人际交流”,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开放迅捷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传播载体, 如果互联网是封闭的, 只允许少数人上网和使用, 那么网络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使用来说, 网络空间是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 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

互联网可以实现瞬时传输,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网络上能迅速形成一种文化风向。

4、交互和共享性。

多媒体为交互与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在网络环境下, 互联网技术使“在线”的每个受众都同时具有双重身份, 即既是信息的
发布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 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文化的吸收者。

互联网的并行能力很强,它允许在同一实践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基本实现了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原则,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减少了重复建库的时间和经费问题。

(二)网络文化的文化特性
网络文化的文化特性是指用文化的视角看网络,更多的是一种内容上的关注, 侧重于网络文化的的思想文化性特点。

1、交流自由性。

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它为每一个上网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对话的领域。

网络文化不仅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而且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之间的接触,为网民的异地远程联系提供了方便。

2、“非中心化”的平等性。

在网络世界中, 人与人的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如果你所拥有的服务器信息库资料充足而且服务质量好, 实际上就不存在信息中心的问题。

网络将培养人们在交往中的平等价值观, 从而培养出“平等文化”。

3、文化的大众性。

随着网络的极大普及,网络文化就逐渐由其初期的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具有了大众性(公开性)。

在网络空间,没有了地理上的界限,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条款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地在此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浏览世界各地的电子图书馆,
4、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

在未来经济时代, 既然“数字化生存”必将成为主流社会的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 那么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种“变异”。

这种变异就需要创新,网络文化必定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同时,与这些形式相匹配的网络文化的内容极其复杂,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一)网络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工业化大生产下的“文化”其实不再标志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得生命的对象化,通过大工业“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永远都是同一的、无差别的、缺乏个性和千篇一律的。

而网络文化使得个人的自由与创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网络文化本身实际上就是个人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结晶。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真正的个人时代已经来临了, ”“我就是我”。

首先,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提高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的效率是决定性的, 使知识经济的兴起成为可能。

企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生产的竞争, 逐渐演变成为对信息占有方式、占有程度以及利用程度的竞争。

每个公司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网络文化;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的网络神话;当当网从最初定位的网上书店到现在的综合商店,京东购物网的承诺电子产品无假货服
务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是充分利用了网络文化对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在网络文化面前,只要有互联网,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 因而人与人之间是趋于平等的, 不再受等级制度控制, 因而权力分散性和自治性成为网络文化基本的社会精神。

这样,传统的集权观念就必将受到强烈冲击。

首先,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 国家的政治制度造成了权力机构的分散化、权力模式的多元化、管理范式的透明化、管理者的平民化、公众参政的踊跃化。

政府机关的服务网站,总理在线等一系列的网络政治文化大大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透明度。

其次,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得公众的意愿表达更直接、准确和广泛, 从根本上扩大了公众对政治决策的知情权, 提高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权力机构的设置在层级上更为简化, 综合性更强;权力机构的决策在内容上更为具体化和透明化。

从“邓玉娇案”到“杨佳杀人案”,广大网民通过网络渠道时刻关注并影响着案情的发展。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对网络文化的权力分散性和自治性的过分张扬和绝对化又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三)网络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由此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网民共同使用着统一的网络语言沟通时, 人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会在交流中增进相互的了解, 这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融合, 有助于促进各文化间的互动影响, 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

其次,网络文化将改变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文化为少数人所享有”的观念, “文化共享”成为现实。

利用网络可以欣赏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歌剧院,当然包括上海世博会。

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道德等必然会对我们的主流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另外,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具有霸权主义性的网络文化必定会冲击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道德。

文化无国界,网络文化更无国界。

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传统没有先天的优越或劣等之分”。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鸿沟”的逐渐缩小、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各项制度和法律的制定,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而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作为促进文化现代化的新型力量,必将在未来数字化时代演绎出精彩的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