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取得了辉煌
中国的学者也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合理性,对中国 成就,已培养了数百万英语人才,据估计目前大
英语变体研究的指导意义。潘章仙(2005)从社 约有三千万英语学习者,但不无缺憾,表现在于
会语言学的视角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和发展, 多年缺乏自主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简单模
以及使用者对本族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 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只重学习,不重实用,
第三是发展不平衡。有的领域研究较多较 深,有的领域研究较少较浅,应用性较差。近来,
中国英语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也有人开始了在 相邻学科内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但大部分论文属 于理论探讨和综述,侧重理论研究和特征描写。
4 发展前景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中国英语的研究已初 具规模,成果较多。但由于理论仍处在发展阶段, 研究基础不够深厚,所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 步研究和证实。要取得新的突破,中国英语研究 还面临许多挑战,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次是研究方法不明。中国英语如何研究也 尚未定论,语言研究应是规定的还是描写的? 方 法论的不一致也是对标准问题的争论。不仅在方 法论层次,主要问题也在具体方法层面。近年来, 描述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在语言各个层面(语音、 词汇、语法和语篇)的特征表现的研究方兴未艾 (杜瑞清,姜亚军,2001,2003;杨纳让、延宏, 2002;王维波、马冬通,2002;潘章仙,2005; 张法春,宁海亮,2005;李少华,2006)。像采 标本似的搜集例证,在论著中根据立论所需用 “举例法”加以说明是无法提供令人折服,也无法 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难以达到科学研究 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所应达到的准确度和普适 度。因此方法上的这些缺陷使得成果中宏观的论 述、描写过多,微观层面的精细分析和有价值的 模式化个案研究不多,扎扎实实的实证分析少。
芝,1998;江晓红,2001)
瑞清,姜亚军,2001:38)。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有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孙骊(1989)认 大量反映中国国情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并具
为将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看作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变 有鲜明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不断涌
体条件尚未成熟。谢之君(1995)和林琼(2001) 现。准确合适地翻译这批新词是一项极具开拓性
2 . 2 理论介绍和引进
国内英语变体的研究比西方英语国家起步
晚,因此介绍性的论文(姜亚军,
1995;潘章仙,2004;徐晓晴,2005)以外,颜
治强(2002)简述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描 述英语在全世界的差异,介绍和评述英语世界化 作者简介:胡晓丽, 理论。这些使我们对世界英语研究有了比较全面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讲
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具有独特的
(1)翻译研究
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别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缘于对汉译英的讨
的中国式英语。(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2; 论。80 年代末,葛传椝所论及的翻译方法引发
姜亚军,1995;贾冠杰,向明友,1997;罗运 了一场“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辩论。(杜
化,影响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英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各种阐释进
近年来,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明 行补偿来消除文化缺位,在中国作者和国际读者
显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他们有社会语言学理论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的支持。在讨论地域英语变体时,连续统一体是
(2)英语教学研究
英语世界化理论研究者们普遍使用的分析手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是概念不统一,理论薄弱。多数人还是 把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或“中国洋泾浜英 语”看作为一物,认为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导致 的语言错误,不符合英语规范,在教学和学习中 应尽量避免。中国英语的定义还未统一,还未能 承担文化交流的重任,诸多争议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缺乏深刻的概念系统和权威的 思想理论,理论观点零散,理论创新不突出,多 数研究者只能以浅层次的“看法”代替理论。中 国英语的本体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了世界各国英语变体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费时低效”的产生(李少华
是一个连续体,并运用“三维语境网络”框架描 2005:63)。“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给英语教
写和阐释中国英语变化。李少华(2006)将中国 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的
英语放置在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并从跨文化 指导作用,对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英语教学有着
(1) 理论探索和构建 一门学科要发展,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 突破。中国英语变体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 整合,其性质、目标、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 法应该加以廓清。中国英语语言现象还是只是碎 片式的存在,我们既要开展基于语言现象或语言 表达层次的研究,也要注意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 次原因。比如,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确实存 在中国英语变体,它是一个连续体,一头是中国 人对英语的干扰变体,即中国式英语,另一头是 受汉语干预的中国英语,两者之和构成了同一事 物的全貌。研究不同层次中的内涵,以及造成这 种结果的原因也是有科学意义的。 (2) 加强实证研究,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 很多文章谈现象多,找规律少。实证研究是 社会语言学范畴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访谈、抽 样、跟踪记录、快速隐匿观察、配对变语等方法, 推理性统计方法分析语料。面对繁杂的中国英语 语言现象,庞大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群体,注意研 究内容和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课题设 计的科学论证,适当引入计量分析手段,有助于 我们科学地探究中国英语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能 够找出一些中国人使用英语的规律。比如,我们 应该到各级各类毕业生中去做跟踪调查,弄清实 际使用英语的人的百分比,使用时间的百分比, 以及他们是说得多,写得多,还是读得多。近来 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深入系统的研究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有的学者使用大型我国英语学 习者语料库对语言习得规律特点进行论述分析,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国际学术界 已经建立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但没有包括 英语使用者最多的中国(大陆)英语变体,这的 确是件憾事。不过近年关于建设“中国英语”语 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黄凤枝、肖 普勤,2006;孔庆坤,2007)。“中国英语”语料 库的建设可以借鉴国际英语语料库。 (3) 跨学科整合式研究和应用
C
L
F
28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3 研究特点和存在问题
把中国英语置于语言变异理论框架内展开研 究,在主体上构成了语言变异一个分支,可以将 其称为语言的国别体。对国内现有的“中国英语 变体”研究成果作粗略分析,我们可将涉及的内 容大体概括为 4 点:一是中国英语的性质。这方 面的内容包括:中国英语的定义、定位,与中国 式英语或中介语的区别和联系,产生理据和构 成、主流内涵及规范来源。二是中国英语的语言 学特征。包括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 层面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汉民族文化特征。三 是中国英语的功能。包括中国英语的内部使用功 能和外部交流工具的功能,用以获取外部信息, 传达内部信息,具有社会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填补中西文化空缺,以及它的语用功能等。四是 中国英语的地位。包括中国英语是一种制度化变 体,还是使用型变体,在世界英语变体中的地位, 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认同度 等。
English 的区别,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中国英语 是“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为前提,表达中 国特有事物的词汇在交际中,常“引起外国人的 抱怨”,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但并未认为 是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 内学者热情的关注。下面重点谈中国学者在此研 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两者 的工作,比一般翻译更难。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
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指出:“探讨中国 的标准必须建立在与西方文化和语言真正平等对
英语最终是要确定其定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本 话的基础之上,这正是中国英语所要追求的目
质的探讨”。张培成(1995)阐述中国英语和中 标。孙莉华 (2000)建议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
的了解。
师,北京师范大学
2 . 3 理论探讨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 飞速发展,英语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 明显。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在加深。学术界开 始对与世界英语化理论有联系的中国英语进行了 探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
外文学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社会 语言学。E m a i l : lucyhu100@ yahoo.com.cn。
的层面。
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杜争鸣,
2 . 4 应用研究
1998;严轶伦,2002;李少华,2005;李建夫,
只有将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推动 2006 等)。
Mar. 2008 Vol.5 No.2 (General Serial No.22)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①
胡晓丽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英语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的特点和存 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
主题词: 中国英语;特点;问题;前景
秋云(1998)虽肯定中国英语的存在,但觉得不 借和语义再生。汉英翻译中,尽量运用异化译
能归属标准英语,也有别于第二语言,否则“容 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宋德生
易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影响国际交际效 (2004)提出处理文化中的特异现象的办法,如
果”。陈文存(1999)很明确地指出“不存在国 在认知层面上加工,或与异域文化中相似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