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十一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 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 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 业务。 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1.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 和法制化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1.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波兰的国有企业以直接出售和无偿分配为主。1990 年7月,议会通过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法》,在工 业、交通运输、邮电、建筑业等部门推行大私有化 计划,即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在专家评估 的基础上确定出售和转让股份的比例、数量和价格, 然后或向国内外法人或自然人出售;或以优惠价格 向本企业职工出售;或无偿分配给公民,即政府向 满18岁的公民发放固定面额的股权证,公民可以这 些债券兑换国家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国民投资 基金会的股票。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1)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在俄达成社会共识; (2)经济形势极其严峻; (3)俄新执政者面临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 (4)激进改革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 不可逆转; (5)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承 袭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设想。
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经济 改革大体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评价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 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 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 地面积; (3)发展农工综合体。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1)“小私有化” 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 月1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 营商店、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 业的私有化,可以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 业资产,或者通过竞争式经营,或者以 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和租赁企业资产。
(2)“大私有化” 国有工业部门的私有化,即工作人员超 过1000人,或者截止到1992年1月1日, 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的大型国有企 业,通过将其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 然后向私人出售股份来实施私有化。其 他企业,即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上, 1000人以下,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在100 万卢布以上,5000万卢布以下的中型企 业,既可以拍卖也可以实行股份制。
“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 夫洛夫、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为首 的8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 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 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 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 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 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 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这就是对苏联命运产 生深刻影响的“8· 19”事件。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 场化和法制化
(1)按国际惯例建立银行、保险、证券、拍 卖行等市场组织。实行银行私有化,允许外 国银行进入。 (2)整顿原有的国家银行,将中央银行与商 业银行的职能分开,建立二级银行体系。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 律制度。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第一阶段: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是全国推行 “休克疗法”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克 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未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 改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个 经济革新方案,正式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 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
俄罗斯激进改革的教训
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 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 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 济转轨的得失 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 运行条件方面 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 经济改革方面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捷克斯洛伐克除对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 的途径进行私有化外,还通过“重新私有化” 的途径,将过去收归国有的部分私人财产退 还给原来的主人或继承人;通过直接拍卖的 途径将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小型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
匈牙利在私有化上选择了一条比较温和和渐 进的方式。1990年初,匈牙利批准了《初期 私有化纲要》,开始实行小私有化,即对零 售商店、食品、服务业进行私有化;接着在9 月颁布第一个大私有化计划,对20个效益比 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通偿分配的方式,避免了 国有资产的流失。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 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 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 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 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 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 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 制和束缚。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
3.实行“新经济政策”
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 化到转入“战时经济”
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 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扭曲和破坏,从而失去了对政 权的信心和信任; (2)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 效率低下,使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使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3)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 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 (4)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在苏联一直 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
第十一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 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改革和苏联解体
1.经济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 3.“8·19”事件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
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 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有: (1)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2)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 重失调; (3)财政状况恶化。 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生活,打破了社会的 沉闷空气,克服了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许多 弊端,但也引起了社会和思想的严重混乱,使 社会生活失去了秩序和控制。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2)匈牙利的改革。 (3)波兰的改革。 东欧其他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民主德国也曾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一是南斯拉夫、波兰等曾进行过渐进式的经 济改革,不仅没有建立有效运行的经济体制, 反而造成了经济运行的紊乱和经济状况的每 况愈下。选择激进式的经济改革是对渐进式 改革失败的一种反应:与其久拖不决,延续 旧体制的无效率,不如速战速决,迅速过渡 到新体制。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 因和作用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 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 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 经济发展
一、“休克疗法”的内容及其在俄罗斯推 行的原因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三、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 四、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和经济好转
一、“休克疗法”的内容
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 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 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 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 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 克和民主德国(东德)等8个国家。它们都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当时的苏联红军支持下 诞生的,以及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发展的。也正因为 如此,这些比苏联晚近3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列宁 和俄国十月革命所鼓舞,受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和卫 国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吸引,在工人阶级政党领 导下,几乎都接受和实行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 式,搬用苏联的经济体制,依靠行政手段对国民经 济实行国有化,进行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