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218-02摘要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政府加强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差异一、引言要素集聚能力是一国创造和拥有的,以吸收外资为载体的,集聚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品牌、专利等全球广义生产要素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水平是决定国家生产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也成为各级政府促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区域差异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经济转型时期,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经济要素集聚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发展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实际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者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基础“瓶颈”的困扰,由于民间力量有限,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瓶颈”部门的发展。
陈共(cheng gong,2007)年的研究中提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内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的短缺长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供给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瓶颈”作用十分突出,至今仍然存在。
三、模型建立建立模型,gdp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电力、煤气及水(elec),交通运输仓储(tans),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hyg),教育、文化(edu)。
分别对1998年及2008两年各省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各项主要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998年的模型:y=-403.569+5.842elec+22.217trans-15.746hyg+45.289edu 2008年的模型:y=-3472.423-1.532elec+16.267trans+24.011hyg+61.688edu 模型分析如下:1998年,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电力、煤气和水力设施每增加一个单位则gdp会有5倍的增幅,同等条件下,交通运输每增加一个单位则gdp提高22倍,教育文化设施增加一个单位会让gdp增加45倍,而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每增加一个单位则gdp降低15倍。
2008年,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交通运输仓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设施每增加一个单位则gdp上升16、24和61倍。
而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电力和煤气水力基础设施则gdp减少1.5倍。
对比两个模型的因素变化,10年内出现正负变化的是电力、煤气和水利设施,系数从5.842降至-1.532和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系数从-15.74上升到24.01。
交通设施和教育设施对gdp的影响10内一直是正,但有所不同的是交通设施对gdp的增幅缩小了6,而教育基础设施对gdp的影响提高了16。
纵观全局,1998年,交通、电力等硬件基础设施对gdp的影响很大,可以说,交通和电力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交通和电力为要素流动提供了条件,帮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并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指标,核心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巨大,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很强。
而其中,交通设施的建设更是会对gdp产生22倍的影响,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经济的命脉”的道理。
人文设施方面,教育对gdp的影响巨大,这表现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急切需求,教育基础设施的建立包括实验室,学习,研究所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这飞快的促进了发展,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同时,卫生体育事业和福利事业的完善在这可以理解为gdp消耗,即从生产和分配和环节来区分,卫生体育和福利事业属于分配环节更多,因为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前,发展卫生体育和福利事业会对gdp产生负影响。
实际上,在十年前,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如三峡水力枢纽以及一些大范围的经济举措,都是靠集中全国人力物力的资源来建设的,这也从侧面验证了福利事业指数的负效应。
2008年的模型中,电力、煤气和水利设施的指数从1998年的正指数变为负的指数,这说明电力煤气和水利设施对gdp在十年中呈负向变化,联系实际,在各地兴建电站和三峡、小浪底水力枢纽的顺利完工,中国的能源供给已经达到了产能过剩的境地,政府三令五申严把能源项目审批正是因此。
可见产能过剩是对资源的浪费,gdp不升反降。
而一直在影响gdp的卫生体育和福利事业从负向走向正向影响,这说明了社会正从重视效率转向注重公平,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层次,经济蛋糕做得足够大了,如何处理好分配问题将是一个大问题,分配问题处理好了,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娱乐健康的卫生体育事业和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则有利于gdp的增加,这不难理解。
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旧对gdp产生正相关,但是比于1998年则强度系数下降了不少,这表明交通的建立和完善仍旧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一些地区如珠三角、沪宁杭和京津塘地区,交通网络完善,但仍旧面临旧轨改高轨,低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的挑战,实现产业转移的重任也要以次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西藏,新疆,安徽,江西,山西等地区仍就要完善基础公路和铁路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交通设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下降,对要素流动的显著推动也随交通的完善而下降,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模型中,交通的系数会降到很低。
最后,教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16,这表明在gdp的增长中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基本要素的贡献在10年中显著增加。
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可见国家在近十年中对教育的重视增强了许多,同时教育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gdp的增长需要科技和人才力量的推动,这大大说明了科教兴国和的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性。
四、东、中、西部基础设施差异比较本文将集中分析核心基础设施,即物质基础设施,其作用主要是增加物质资本和土地的生产力。
其中电力是发展经济的动力,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管,为了简化问题,我们选择交通和电力来作为研究对象。
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如表1东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很大,其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相对完善,西部地区交通设施投资偏小,数量不足质量较低。
铁路交通设施方面,东中部地区在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里程计),占全国的62.93%,但三大地区间数量差距不明显。
在公路交通设施方面,从绝对数看,中东部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里程计)占全国的61.90%(如表2所示) ,虽然西部地区的公路里程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其西部各省等级外公路占了本省公路总里程的一大部分,这说明其公路质量较发达省份有一定的差距。
东部各省如广东省,在09年完成1.3亿元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
并将于今后5年内,在各领域,拿出实际项目和具体措施扩大内需,为扩大内需的项目投入约2.3万亿元。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实力落后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本来就相对少,跟东部省份比起来就更显不足了。
电力设施方面,中国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发电生产情况统计显示(见表2),2007年全年,各地区发电设备容量(发电设备投入)和发电量西北地区均排名最后,同比增长相比较于其他地区略占优势但是发电指标基数与其他地区相差巨大,短期内难以与其他地区持平。
但是,据中国2007年各区域用电情况统计显示,西北地区用电量仅为发电量的一半,可以推断,西北发电一半以上供给了中东部地区。
这种现象的产生,表面上看是西北电力过剩造成的。
但实质上是西北经济发展不充分,潜在用电量未能利用造成的。
不是没人用电而是用不上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公路、电力、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西部地区无法充分用电。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已经近十年,在此期间中,中西部地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比东部,仍过于缓慢。
综上,无论是单一的基础设施还是基础设施综合体系,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没有基础设施的一定发展,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不可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事实却相反,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继提出,带来了中西部发展的巨大动机。
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和电力条件,再大的投资市场也会失去经济吸引力。
中部作为东部转移产业的过渡地带和承接者,必然会要求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提及西部,2009年9月29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西部花费约100亿元人民币建立和扩建工厂,就此事件来说,没有重型卡车的运输扩建电解铝厂的计划是空的,而这又要求西部公路交通的高质量保证,并且,电解铝厂等重型工业的转移对电力的供应也有极大的需求。
五、结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由于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基础设施薄弱,但又无法短时期内通过自身经济发展的积累积蓄资金。
对此,提出下列意见:第一,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很难取得效益,建成后其直接效益较小而间接效益较大,所以公共财政必须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
第三,东部地区不仅要产业转移,更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帮助中西部地区搞好建设。
发达省份可以支援和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加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开放部分的竞标,努力帮助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带动产业转移,同时也有利于本省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1]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2009.1.[2]司增绰.基础设施分类及其供给机制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8.[3]中国交通年鉴.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