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摘要假山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对园林艺术影响深远。

中国叠石造山技艺高超,经过3000多年的积淀和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假山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古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园林假山历史技艺ABSTRACT Rocker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garde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to Chinese garden. The skills of Chinese making rockery is excellent .It formed a unique rockery-culture during the three thousand years studying and continuous perfecting,and leaves behind many historical places and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garden rockery history skill正文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我国假山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经过历代造园匠师的不断积累和总结,造园技艺中假山的假山叠石业已经很完善很成熟。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

假山对于中国园林,就像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

[1]。

由此可见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无石不成山,无山不成园。

假山艺术的欣赏和评鉴也一直是文人雅士所热忠的事情,正如计成所说“园中缀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

为者殊有识鉴。

”[2]可见假山是贵族和文人雅士才能评鉴的。

其实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如何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关注假山。

也真是假山这个“贵族性”决定了其处处匠心,精雕细琢的华丽特点。

一、假山历史中国的假山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的“囿”,“台”,它们可以算作中国园林假山的起源。

当到秦汉时假山叠石开始兴起。

其中《三秦记》中就有一段关于人造蓬莱山的记载,这是最早关于假山的记载。

另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关于假山的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于太液池筑三神山,也就是假山。

在西汉时期,兴建假山不仅仅是皇家苑囿特有的专利,也影响到了当时的贵族和富商阶层。

很多有钱的贵族和商人也开始在私家园林中兴建假山。

在魏晋时期,诗画开始引导假山叠石。

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

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 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

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

造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

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

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

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都有关于假山的论述。

在中国园林发展长河中,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那就是明代的造园大家计成。

计成所撰写的《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理论经典,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更是古典宜居环境理论集大成之作。

《园冶》具有广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3]现在,随着社会的变革,皇家园林和大规模的私人园林已经不可能再产生,规模宏大的假山也就很少能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小巧精致的庭院假山和公园假山。

二、假山分类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土多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

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

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

山体包括峰、峦、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磴道和栈道﹔水体包括泉、瀑、潭、溪、涧、池、矶和汀石等。

山水宜结合一体,才相得益彰。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最常见的是土石山。

土石山的一种是土山带石,即在以土为主堆成的假山上,或在山坡上,半露岩石,犹如天然生就;或在山脚,用垒石护坡等。

另一种是石山带土的假山,“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在江南园林多见。

假山中还有纯粹的石山,常置于庭院内、走廊旁,或依墙而建。

选择堆叠假山的石块,是非常重要的。

叠山石最有名的,有湖石类的太湖石,以产于太湖洞庭山消夏湾者为最优;还有黄石,最好的产于常州黄山。

山石的“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所以要按照所构筑园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去取。

三、造山技巧假山的叠石技法(或称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

北京的造山技巧是“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有挑、飘、戗等。

[4]其实北京假山大多之古就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如清初的李渔,张涟、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

尤其张涟和张然父子流寓京师,专事假山,名动公卿间,清初王士祯《居易录》云:“大学士宛平王公、招同大学士真定梁公、学士涓来兄游怡园,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华亭(现上海松江)张然所造也。

张氏父子总结叠石经验不仅总结出如上的“十字诀”,民间还流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卡剑垂,挑飘飞戗挂,钉担钩榫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的“三十字诀”。

江南流派则流传有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等为主的“九字诀”。

[5]其实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都是假山在堆叠过程中,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

人工塑山则是现代才出现的造山技术。

人工塑山是指在传统灰塑山石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等现代材料和石灰、砖、水泥等非石材料进行人工塑造的假山。

人工塑山的优点是可以节省采运石工序,造型不受石材限制。

中国园林的叠石造山艺术,在悠悠3000于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式上可以概括为“土山—土石山—石山—塑山”,在技艺上可以概括为“模仿—模写—写意—写实”的发展过程![6]四、代表之作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

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该园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占地仅半亩,而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

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合乎明末清初叠山名家张南垣的“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造景手法。

加之溪流迂回,苔根鲜润,游览路线的处理又十分独特:时而跨水,时而登山,时而穿洞,时而越涧,有险有夷,有隐有现,通过山径水道的起、伏、转、折,满足了俯视、仰视、平视的要求,移步换景,在风景和画面上,形成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境。

从而获得“齐疆寿藤,奥如旷如”的真山水之奇效,是乾隆以后叠山技术趋于工巧的典型代表![7]五、假山地位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对于古典私家园林这点体现的尤为重要。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

[8]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石质假山和土质假山的堆筑,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

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堆筑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六、中外对比其实国外也是有假山艺术的,但只是很少有像中国园林一样,如此重视假山并把假山文化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古代的亚述喜用人工造小丘和台地,并把宫殿建在大丘上,把神庙建在小丘上。

日本很重视用假山布置园林。

在山石命名和位置安排方面,受佛教的影响。

欧洲一些国家在植物园中开辟的岩生植物园,以岩生植物为主体,用岩石和土壤创造岩生植物的生长条件,还在动物园中造兽山以展览动物。

欧美现代园林中出现不少用水泥或钢化玻璃等材料塑成的假山。

当然塑成假山现在在中国的现代园林中也很流行。

可以所中外园林中假山文化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1.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3.张薇,《<园冶>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4.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周武忠,《嫩叶集—花园艺术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 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