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系统理论: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新发展摘要:二语动机能够促进语言学习,给语言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Dornyei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深层挖掘了学习者二语动机的成因,对外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二语动机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
目前该理论已日趋完善。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发展在二语习得领域里对动机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加拿大著名学者R.C.Gardner和他的同事们。
以加拿大学习者法语学习动机研究为基础,Gardner和Smythe提出了一个二语学习社会教育模式,试图解释某些个体差异变量(智力、语言能力、焦虑和动机)在影响二语学能方面的作用。
这一模式整合了Carroll模式的几个方面,使lambert提出的理论公式更正式,并得到扩展。
自Gardner&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英语的日渐国际化,Gardner理论中的“综合性动机”这一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战。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多元文化逐渐盛行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目的语社团了。
随着移民现象的增多,英语慢慢演变成为一门“世界语言”,说英语的人不再是单纯的“本族语”者了,学习者实际上已经很难找到真正以英语为母语的社团了。
英语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得传统的融入性动机概念很难再有力地解释许多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动机。
研究者(Yashina,2002;Lamb,2004)认为此类学习者的动机已经不再只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目标语群体的兴趣,而是对以英语为共同体的全球性共同体的态度。
Ushioda(200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一全球性共同体并非特定的外部参照群体(externalreferencegroup),而是作为该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者自身的部分内部表征(internalrepresentation),动机研究者因此有必要重视对学习者自我与认同的研究。
这一观点与二语习得投资理论不谋而合,都将二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自我和认同联系起来,为解释全球化背景下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中自我理论的发展也为重新解释Gardner(2005)修改的社会教育模式中的融入性和工具性动机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持。
Higgins(1987)和其他心理学研究者(Markus&Nurius,1987;Markus&Ruvolo,1989)强调了未来自我导向的作用,将自我理论同动机研究结合了起来。
Higgins进一步将个体的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Dornyei指出融入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都可以用理想自我来涵盖,未内化的工具性动机则可以用应该自我来解释。
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内涵新千年以来,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ornyei进一步修正和发展心理学派的理论,提出:“我想为二语学习动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将它与自我和认同的理论联系起来”。
这种概念重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语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或课程内容,也是个人的人格‘核心’的一部分,参与大多数心理活动,并且是个体之认同的重要部分。
所以,笔者越来越倾向于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动机。
”Dornyei&Ushioda将自我理论引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认为外语学习者的未来自我导向是其动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因为学习者有消除其当前自我与未来自我导向间差距的需要。
Dornyei借鉴人格心理学中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或“自我导向”理论,来构筑自己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该理论突出了未来自我导向(理想自我、应然性自我)对动机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Dornyei建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理想二语自我(idealL2self),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
如果我们想成为的理想自我是说某种二语的,理想二语自我就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以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二是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L2self),指人们相信自己为了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而应该具有的那些特征。
这一层面较多地与工具型动机,外在动机相对应。
三是二语学习经验(L2learningexperience),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
三组内容共同形成了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解释的新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如果熟练使用目标语是学习者理想/应该自我组成部分的话,他就会具有学习目标语的强烈动机,因为学习者有消除现实自我与可能自我间差距的心理愿望”。
Dornyei等人的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说外语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同的人,而事实上也经常表现的和平时不一样,在Dornyei(2005)的模式中,理想中的语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想象中的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其心理建构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说英语的社团,而另一部分则依靠我们的想象而建立。
根据心理学的自我理论,个体的可能自我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外语学习者的理想和应然性二语自我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而二语学习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
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的三组内容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性,即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和心理结构的动态性。
近年来的动机实证研究初步证明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开始用该理论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讨论。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论前提是动机过程观,该系统通过现实和可能自我之间的参照点关系确定了动机行为的起点和终点,推进和完善了二语动机的过程研究模式。
该系统理论的组成内容也具有动态性,因此在解释动机发展变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同时,该理论能够将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Dornyei指出融入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都可以用理想二语自我来涵盖,未内化的工具性动机则可以用应然性二语自我来解释;应然性二语自我与外部动机对应,外语学习经历与内在动机存在对应关系。
此外,虽然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更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寻找动力的源泉,与学习情境相关的动机因素不是该理论关注的重点,但是Gardner社会教育模式中对学习环境的态度与学习者的自我系统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以上的综述表明,Dornyei想要回答在新世纪里,综合型动机的概念由于缺乏目的语言社团而受到的挑战。
他认为,学习者通过想象国际化的英语社团,并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这个概念想要克服现实社会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语言社团而产生的问题,给动机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见解。
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缺陷该理论通过现实和可能自我之间的参照点关系确定了动机状态的起点和终点,推进和完善了二语动机的过程研究模式。
对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关注使得该理论可以相对有效地解释外语学习者动机状态的变化。
但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本身存在不足。
该理论源自心理学自我理论。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构成其基本假设中对动机产生的解释。
但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并没有吸收Higgins理论的主体部分,即对消极情感发展和动机消极变化的解释,因此影响了其对行动中阶段动机消极变化和相应消极情感发展的解释力。
Gardner(2005)认为理想自我与融入性之间存在联系,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对等,具有较高融入性倾向的学习者会拥有不同的理想自我,因此理想自我的概念实际上影响了对融入性动机的理解。
许宏晨(2009)在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综述中指出该理论存在四项主要不足:与过程取向动机研究模式的结合存在偏差;内部关系不清;系统内部存在缺陷;实证研究匮乏。
而且目前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现实自我的作用关注不够。
虽然该理论的“外语学习经历”内容包括了与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环境和以往学习经历有关的执行动机因素,可以被视为分别属于当前自我和过去自我的范畴,但是对这些内容在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缺少深入细致的讨论。
三、结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虽然还只是一个稍显粗略的理论框架,却能够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动机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更清晰地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产生机制。
尽管这一理论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在动机研究者中对其也存在批评的声音,但它所具有的较强解释力也已经引起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1]Do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 Z.Dornyei &hioda (Eds.),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2]Dornyei and Ema 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3]Lamb,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J].System,2004,32(1).[4]Ryan,S.The Ideal L2 Selves of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8.[5]高一虹,周燕.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2009,(1).[6]许宏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述评[C]//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第7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169.[7]杨涛,李力.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动机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