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语学习动机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自2005年以来,二语学习者的动机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二语习得领域,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对于他们的习得进度和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相关理论,并阐述其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定义。
自我动机系统是指学习者内在的、个体主体性的学习动机状态。
它是由学习者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期望和标准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都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自我动机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调整。
在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时,有三个重要的理论模型需要被考虑。
第一个模型是戴维斯(1994)提出的自我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自我动机是学习者对目标的期望和希望以及他们对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信念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自我动机被分为情感动机和认知动机。
情感动机包括学习者对目标的情感投入,认知动机包括学习者对目标的认知评价。
第二个理论模型是戴克曼和瑞安(2000)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自我动机受到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的影响:自主性、能力和关系。
学习者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就能产生更强的自我动机。
第三个理论模型是加德纳(1987)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学习者的自我动机受到他们的智能类型和个性特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智能和个性特征会对自我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形成也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环境、教学法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教学环境对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学习者对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另一种是调节学习者对目标的情感投入。
教学法对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影响体现在它是否能够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和自我激励的机会。
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学习者的态度、价值观和目标的影响。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对于学习的效果和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如果学习者的自我动机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并且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学习者的自我动机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他们会更加自觉地去练习和使用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果学习者的自我动机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他们会更容易取得学习的成果,并且更加乐意去接受挑战和困难。
在二语习得中,如何调整和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自我动机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尊重
学习者的自主性,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自我激励的机会。
教师还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情感投入。
教师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具体的目标和可行的步骤,帮助他们增强对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调节对目标的情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