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有效实现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例1:要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最难的是做到评价与目标的匹配。
这个月,我听了我校张英红老师执教的《雪》,对此获益匪浅。
张老师这节课学习目标只确定了一个:体悟作者对雪景的描绘,学习用细腻的修饰语表达细腻的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张老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多种朗读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语文课。
张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以读导学,以读促学。
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江南雪的优美和朔方雪壮美的特点,张老师采取了男女生对读的方式。
在理解文章结尾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时,更是巧妙地捕捉到这句文眼,抓住“孤独、死掉”这样的微点,让生自读,齐读,以读解文,以读促思,深入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战斗情怀。
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安排了学生自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两次默读,让学生从细处着眼,推敲、品味关键的字句,这对于理解先生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如此,《雪》这篇文章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太难理解了,此时张老师的巧妙引导发挥了很大作用。
张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品析一个句子,再大屏出示文中的典型例句,最后让学生自己从文章找出使用细腻修饰语的句子,给学生时间,引导,发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味笔法,感悟情感。
最后课堂小练笔环节中,两个同学的习作展示也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令我佩服的还有一点,张老师总是适时搭建问题阶梯,让学生自然生成对文章的个性解读,在探究先生喜欢哪里的雪这一问题时,学生提出喜欢北方的雪,张老师大屏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适时追问,鲁迅仅仅想写北方的雪吗,学生顺着老师的点拨直入文章的主旨。
总之,这节课,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想达到实效,就应该目标要小而实,评价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例2:有效创设情境,促进目标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自主建构,获得个人的认知,促进目标的达成。
下面本人就刘丽霞老师《海燕》一课的教学课例来谈一谈实施情境教学,促进目标的达成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情境教学的实施步骤1.以朗诵渲染情境,让学生意犹未尽在语文课堂上,朗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朗诵来渲染情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刘丽霞老师的这节课中,刘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大屏幕,聆听诗朗诵。
激流澎湃的大海,震撼人心的诗朗诵,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也迅速地饱含热情的投入到这节课堂中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2.以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图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不仅生动形象、简洁明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了解,增强个人的理解。
在整节课堂上,刘老师先后多次播放诗朗诵的视频,视频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胆小懦弱的企鹅,恐惧呻吟的海鸥都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在倾听朗诵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些事物的理解,这也为学生们学习象征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3.以生活展现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尔基生活的时代毕竟过于久远,学生们对高尔基的了解比较少。
为此,刘老师在课堂上插入了高尔基以及当时俄国的相关介绍,并用幻灯片出示了高尔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高尔基写的一段话。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刘老师反复带领学生们朗读这段话,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高尔基,对《海燕》的理解,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4.走出情境,促进学生知情统一然而,课堂毕竟是课堂,不能让学生们一味的沉湎于此而忘却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为此,在每一个教学情境的活动完成后,刘老师都会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情境之中转向情境之外,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情境创设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
这样,情境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形式而形式,才能真正达到以境激情、知情统一的教学效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学生开心、愉悦,它要使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完美结合,使知识的获取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例3:目标集中评价及时环节合理如何有效实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通过网络平台观摩的这几节展示课,我认为“目标集中,评价及时,环节合理”1、教学目标要集中明确。
李玉霞老师的作文课,目标就非常集中明确:1、.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微笑描写的具体生动。
2.通过比较欣赏,将微笑描写的典型突出。
该目标一亮出,我立刻感觉这个目标可操作性强,每一个目标后半句是该堂课训练的重点,而前半句则是训练的手段,通过一种手段,训练学生一种技能,相当精炼。
这应该是李老师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才归纳出的,而观摩整堂课,也的确是仅仅扣住这个目标进行的。
我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应将目标设计的集中而明确,哪怕是一节课只训练一个知识点,一个阅读题型。
2、评价及时而有效。
评价及时才能将有效推动整个阅读过程,像《海燕》中的配乐朗诵,体会海燕的形象,《绝唱》中运用微视频“巧克力如丝绸一般柔滑”来学习通感的写法等等,这些评价手段都是及时而有效的,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体会,有效达成目标。
李玉霞老师还运用图片来吸引学生说、写不同的微笑,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所以评价是否恰切,是否及时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围绕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要合理科学。
李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细描时,采用微视频一边学习什么是联想,一边讲解如何将联想运用到写作,去进行人物描写,紧接着及时修改学生的“微笑”片段,再进行提升训练:屏幕上出示图片,学生口头训练,积累词汇细描屏幕上的人物微笑,环环相扣,合理而科学。
例4:以前我们语文教师由于缺少正确分析教学目标,在课堂设计时更多注重过程,认为目标只是格式需求,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安排。
导致目标的制定宽泛而空洞。
缺少可操作性,缺少计划性,无法完成学习目标,甚至可能千篇一律。
通过近一年多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所有设计的核心,无论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评价方式的确定,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
那么如何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首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具体。
例如以前《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目标是:1.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这一目标不具体,宽泛空洞。
通过修改后,本节课的目标我设定为:1能够概括文章事件并从中概括母亲品性,感受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习文章多角度选材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这样修改,目标切口相对小,我在把握课堂教学时,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方向性明确,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制定的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在定学习目标时要切合学生实际,并且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课堂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自学中采用什么方法,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明确在学习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完成哪些内容,明确各学习环节所用的时间。
教师在呈现学习目标后,学生在课堂上不用教师解释就明白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紧张又有条不紊的展开课堂学习。
例5: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能让教师明确本节课教的目标,学生明确学的目标,以及整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灵体验。
基于这一点,要做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首先要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
以前教文言文的时候,我是这样确定知识目标的:掌握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己感觉这样写比较全面,但是由于目标设置的太大了,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检测的时候,学生对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的不够理想。
了解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之后,我豁然开朗。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把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目标,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
于是在讲《童区寄转》我确定了这样的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作解释:荛、布、囊、易、恩、奇。
2、比较重点虚词为、所、即在不同句子的含义。
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字词,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深入,相信,只要我们把目标定具体,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慢慢地提高。
二、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所以在提出“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之后,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一定要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1、你选择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利于落实学习目标?2、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3、你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活动对应于落实哪个学习目标?4、你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5、你是否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例如王伟波老师讲的《绝唱》这节课,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图片引出问题,第二个环节出示目标,明确方向,三个环节检测生字或注音,第四个环节品析人物,第五个环节学会描写声音的方法,第六个环节牛刀小试,当堂落实。
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
其实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你是否能够回答:围绕学习目标,你选择了什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设计了怎样的教学活动?落实的怎样?三、评价标准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
评价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促成目标达成的动力,它们是相辅相承的,所以当目标明确之后我们就要设计与其相对应的评价标准。
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
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在课前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相应的预设,并制定相应的评价。
2、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堂检测往往是随意找几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就容易导致测评内容与目标存在偏离,甚至偏离较大。
如果测评没有和目标保持一致就无法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就无法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例如,为了检测“通过品读重点段落,学会从多个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这一目标,王伟波老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试着用通感的手法仿写句子。
所以,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的题目作为检测,从而对学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出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