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玉器的演变

历代玉器的演变


二 玉璧
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 早,使用年代之长, 数量 之多,出土地域之广是其 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主要作礼器来祭天,即 “以苍璧礼天”;还可作 礼玉:随葬品;小于5cm的 璧。也可作饰玉。 玉璧在战国两汉达到鼎盛, 出现玉璧的新形制和新纹 饰,制作最为精美。汉以 后则主要是仿古玉璧,数 量较少,一直延续到清代。
宋代白玉六龙带板 龙长身盘旋 毛发竖起 四腿 三爪
元代青玉龙纹带饰 龙身细长盘旋 长发细颈 四条长腿 五爪锋利
明代白玉蟠龙带板 长须鳞纹头大眼圆 张嘴露齿
清白玉云龙纹盖尊 龙头毛发丛生长须 尾呈蒲扇形
出廓璧
即在谷纹玉璧、多层纹饰玉璧的 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 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 纹以及“长乐”、“万寿”、 “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双联璧
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 外切相连组成。器形 独特少见,迄今仅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 件,黄白色青玉,有 白斑,背面受沁有剥 蚀,两圆璧外切并连, 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 雕附设纹饰,两璧形 制相同,饰谷纹,下 方附设一对展翅相对 的透雕凤鸟纹,上方 为卷云纹,造型别致, 为汉玉少见。
素璧
春秋之前, 玉璧表面光 素无纹,又 称素璧。
谷纹玉璧
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 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 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 纹饰。青玉质,有白色斑点, 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廓 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 样精细。
多层纹饰玉璧
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 或蒲纹之外,另有一 层相互交缠、分布匀 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 凤鸟纹,此外在两种 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 绳纹。兽面纹、蒲纹、 绳纹玉璧。青玉质, 器两面纹饰相同,纹 饰分为内外两区,外 区为兽面纹,内区为 谷纹,中部以绳纹相 隔,雕琢规整。
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 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良 渚文化典型的器物。此琮呈 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 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 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 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 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 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 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 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 呈大气之态。
该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 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 黄,灰白色斑纹。呈内 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 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 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 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 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 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 简化的人兽面纹
玉琮是新石器时 代原始部落首领 “通天”,“与 天对话”和“祭 天”的神器,是 墓葬中部落酋长 身份的证据,该 玉琮于一九七三 年板湖陆庄新石 器时代遗址出土。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 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 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 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 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 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 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 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 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 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 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 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 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 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 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 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 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 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纹饰特征:龙身无纹饰, 头部有简单纹饰。
神态:厚实古朴。
“C”形龙 双眼突出呈菱形; 鼻端截平、对称的圆鼻孔; 嘴紧闭、吻前伸、略上翘; 额上、鄂底有菱形纹; 颈脊起长毛,无耳; 无足、无爪;
商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 齿,双阴线刻“臣”眼或 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 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 菱形纹、谷纹 ;背脊疏 到密。 神态:凶猛威武状
商代圆雕大头龙 头大有短粗的角 张口露齿 菱形纹 卷曲形
战国的玉龙 整体形态 :身更长、多 种形态:“弓”形、 “S”形、双“S”形、 Ω形、“M”形; 头部特征:头小;张嘴, 上唇翘、下唇内卷,无 齿; 角变成云纹或耳 朵;圆眼、浑圆方眼、 丹凤眼。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谷纹为主,也 有素面。 神态:动感极强。
重环璧
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 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
三 玉龙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明清时期,是流行时间 最长。变化最多样的玉器 形式。
早期为佩饰和礼器,后 为佩饰玉器。
各时代玉龙佩或龙纹具 有不同的神态和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龙 整体形态:“C”形。 头部特征:龙首长似马头; 吻前伸、略上翘;菱形 眼,颈脊长鬣后披,无 耳。 足部特征:无足无爪。
淄博实验中学 高一五班 一组成员
Hale Waihona Puke 一 玉琮(cong)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 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 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 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 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 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 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 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发源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000-4000年)盛行于良渚文化晚期到商 代 西周开始渐渐衰落 到汉代逐渐消失
战国谷纹白玉龙凤佩 龙头凤尾相对 呈倒Ω形 有角 无足
汉代的龙 整体形态 :盘旋曲折。 头部特征:头长;眼多呈杏核状,眼稍加长;角呈勾云状位 耳后。 足部特征:四足呈勾云状、无爪。 纹饰特征:云纹,短阴刻线饰茸毛。 神态:具神异感 西汉金玉相连 龙带钩 乳钉纹 广州南越王 墓出土
唐代白玉龙佩 龙挺胸昂首 尾部与后腿 互相环绕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 方,上下对穿一直径仅4.9厘 米的圆孔。器表每面以4.2厘 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又以 仅0.1厘米宽的三条横槽分为 四节。器表打磨光泽规整。 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 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 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 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 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 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 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