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
功能分区、行政区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
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
关键词: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1 理论基础在城市意象研究中,美国凯文·林奇(Lynch,K)开创性的把意象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当中,在城市规划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960 年林奇(Lynch,K)的《都市意象(The Im- 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
林奇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1 ]。
他成功把环境心理学的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并存在一个公共的意象——“公众意象”,通过室内录音访谈、选择照片、绘制草图、室外验证等手段,探测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分析、归纳、证明城市的可意象性及公众意象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城市意象的各个元素,归纳为区域(district)、道路(road)、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五种意象元素。
并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的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不同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关心共同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意象五元素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林奇之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1970 年Appleyard D 对城市居民意象地图类型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路径主导型地图分为段、链、支环和网 4 种子类型,将空间主导型地图分为散点、马赛克、连接和格局 4 种子类型[2];1978 年Golledge R G(1978)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城市感知地图随时间变化分为3 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3]等。
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以凯文·林奇(Lynch,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
1993 年李郇、许学强对广州市意象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议[4];2001 年,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2003 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6];2006 年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解读并评估重庆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7];2008 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8]等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 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 份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兰州市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2 研究的区域兰州市地处我国西北气候半干旱区,坐落于河湟谷地狭长的地带内,属于典型的西北河谷型城市[9]。
兰州城区主要分布在相对高差50m 以下的河谷平川地,并且沿黄河谷地作轴向延伸,“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兰州带状城市的格局,呈带状组团分布,兰州市主城区由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个组团构成,各组团之间用楔形绿地相隔(图1)。
近年来兰州市发展突飞猛进,使得城市结构、城市规模都发生变化,城市风貌不断演变,最终导致城市意象的改变。
如何在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新中保持意象的连续性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思的问题,为此城市可读性的探究性研究对兰州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新一轮的兰州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1 兰州市主城区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in area of Lanzhou City3 研究方法本文以兰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包括城关区、七里河、西固区、安宁区。
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以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识别、绘认知地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兰州城市意象方面的研究。
3.1 问卷调查3.1.1 专家问卷首先在多次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确定了各意象因子的意象元素,实现从实体环境元素对地点场所描述的转换,通过对多名城市规划专家的调查来确定基本的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
虽然专家所确定的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居民的选择,但是由于专家对整个兰州的了解比较全面、深刻,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影响整个城市的关键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而城市居民往往仅对自己周围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了解,对那些关键的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难以全面把握。
将专家问卷筛选出来的意象元素作为市民问卷制定的依据。
具体做法是:由调查者针对各个因子列出多个意象元素,请专家进行筛选、增补,每个意象元素被勾选一次计一分。
3.1.2 城市意象元素筛选结果我们根据兰州主城区的地貌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发展情况,通过面谈、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共发放了专家调查表120 份,有效回收95 份,总回收率79%。
依上述计分方法统计专家勾选的城市意象元素得分,基于80/20 法则原理,将八成以上专家未勾选的意象元素删除。
共得八大类92 个意象元素(如表1),然后对由专家确定的意象因子和意向元素拍摄照片,共九十张,保证每个意象元素有一张照片,并作为采访调查时使用。
表1 城市意象因子与意象元素构成上述城市意象要素教好的体现兰州市的黄河文化、丝绸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特色等特征。
虽然兰州市区的工厂、工业园区较多,但对一般居民的意义不大,故未包括在内;也未包括居住小区、小区内的绿地和广场,因为这些只对小区内的居民影响大,并不被其他市民所关心,所以调查这些要素时回答的倾向性很强,不具公平合理性。
3.1.3 市民问卷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居民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居住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城市意象的构建,故本文调查对象为居住于兰州市区五年以上的居民。
以兰州市人口统计要览为依据,对兰州市各行政分区户籍人口比例进行分析,以期抽样样本的人口比例与兰州市行政分区的人口比例近似,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避免同质性样本过高。
调查中共发出4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1 份,问卷有效率为97%(如表2)。
表2 城市意象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3.2 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的产生是建立在人对外界环境认识的基础上,是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对于场所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是从与场所的不断交互作用中获得的,同时该过程受场所的社会、历史、经济、种族、美学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但个人对任何一个城市的认知表述都是由点、线和面组成的。
这些点、线、面的关联程度由于人们在环境中的不同经历而有所不同,从而组成人们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 [10]。
认知地图作为研究城市意象的最基本的方法,将作为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
在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要求受访者勾勒出各自对城市印象的略图,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所勾勒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具有良好的直观性。
4 兰州城市意象研究的调查及分析于2009 年11、12 月间,选择兰州主城区作为调查范围,采用街头访问、识别照片、绘制地图等调查方式,把专家确定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意象元素合并,进行照片的识别。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将照片拿给受访者,要求受访者说出照片中景物的名称或景物大体位于兰州的什么方位,二个问题答对一个即为回答正确。
并要求受访者绘出认知地图,尽量把识别出来的照片表示在所绘制的认知地图上。
4.1 兰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4.1.1 照片识别及结果对于合并后各个城市意象元素的照片的总体辨认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照片辨认数占受访人数的比率从上表可以看出,所选意象元素认出率都大于30%,说明兰州市主城区对居民有很大影响。
同时人们对各个意象因子和意象元素熟悉程度有较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①对于地处商业中心的意象元素,认出率最高,最低为55%,这与这些商业中心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加深了人们对其的印象有很大关系。
②在同一意象因子内部各意象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地标性建筑及节点,最高认出率为100%,最低至30%,这说明兰州的建筑雷同性较大,缺乏个性。
③公共绿地意象因子认出率普遍较高,这与兰州市近年加大绿化面积,打造百里黄河风景线,创建生态卫生城市有很大关系。
④文化古迹及古遗址的认出比率超过62%,主要是因为其本身所处地理位置(如五泉山是兰州市城市轮廓线)及改变其原有用途进行保护(如文化宫)等因素使得人们对其有着高认知率。
⑤小西湖黄河大桥、银滩黄河大桥等六座黄河大桥认出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桥梁是连接黄河两岸的主要交通要道,在兰州市交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上述调查结果的得出与近年兰州市城市建设十分迅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修建了很多的跨越黄河的大桥,拓宽、取直了道路,改善了交通条件;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在用地非常紧张、建设用地较少的情况下,修建广场和步行街,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性的影响了人们对兰州市主城区的认知。
4.1.2 认知地图及调查结果在调查中我们共获取意象草图256 幅,从意象地图可以看到,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和类型构造其对城市的印象地图意象,草图总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认知草图类型与冯建的《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一文中的对北京城市居民的感知地图研究是相似的,即单体型、序列型和空间型。
其中单体型是居民仅勾绘出一条或两条交通线道路,一般是居民印象中比较熟悉的道路,这种认知地图较简单;序列型认知草图是以道路导向为主;空间型认知草图则是以区位导向为主[11]。
根据上述认知地图的分类,可将兰州市城市居民的感知地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较小范围的草图,一般是以访问点为起点,由一条或两条干道及两侧的意象元素描绘而成的认知地图,共有78 幅,所占比例为30.5%;第二种类型是由受访者比较熟悉或印象深刻的城市构成要素(标志性建筑物、文体休闲场所、购物中心、城市道路等)所组成的不完整的城市意象图,共占105 幅,所占比例为41%;第三种类型是由不同类型、不同等级道路组合而成的网状道路系统将地标、节点和街区等意象元素连接起来组成的认知地图,共73 幅,所占比例为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