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④ 不饱和羧酸 • 选择包含羧基和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 • 主链,称为某烯酸;不饱和键和取代基的位 • 次均要标明,也可用 “Δ”及在右上角标上阿 • 拉伯数字的方法来表明双键的位次。
•4 3 2 1
• 3-甲基-2-丁烯 酸
•9-十八碳烯酸 •Δ9-十八碳烯酸
•⑤ 芳香羧酸和脂环羧酸 • 一般把环作为取代基,以脂肪酸为母体。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第十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
•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 名
•分子中含羧基(-COOH) 的化合物,通式为 RCOOH
•(一)结构
•O
•sp2
•H
•C
•108°
• •¨O
•H
•118°• ¨
•甲酸的结构
•p-π共轭
•sp2 • ¨
• sp3
•羧酸的成键形式
•ω γ β α
•5 4 3 2 1
• 3-甲基戊 酸 •β-甲基戊酸
•③ 脂肪族二元羧酸 • 选择含两个羧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 • 原子数称为“某二酸”,把取代基的位置和名称 • 写在“某二酸”之前。
•7 •6
•3 •2•丁二 酸•6-2'-氯乙基-7-羟甲基 •-3-羧基-2-甲氧基壬二
•若取代基不利于负电荷分散,羧酸根负离子不 稳 •——酸性减弱。
•(1)诱导效应
••Y= -X、-NO2、-CN、-OH等电负性大的基团。 •负诱导效应(-I)相对强弱: •-NO2>-CN>-COOH>-F>-Cl>-Br>-I •>碳碳叁键>- OCH3>-Ph>碳碳双键>H •正诱导效应(+I)相对强弱: •-C(CH3)3>-CH(CH3)2>-C2H5>-CH3>H
•羧酸根负离子的结构
•动画
• 2、成盐及应用 •羧酸酸性较盐酸、硫酸弱;而较碳酸、苯酚强。
•用于分离羧酸与 非酸性化合物
•+ HCl • 析出原来的羧酸
•证明了羧酸的酸性比无机酸 弱
•Question •课堂思考题:
•用简便的化学方法分离下列三种化合物:
•蒸出乙醚 •C
•3、影响酸性的因素
•若取代基有利于负电荷分散,羧酸根负离子稳 定 •——酸性增强。
•羧酸的沸点高于分子量相当的醇
• 2、熔点
•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锯齿形上升,偶数碳原子 •的羧酸比相邻两个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
• 3、溶解性 •甲酸至丁酸与水混溶,随碳原子数增加而迅速降低。 •低级二元酸可溶于水,而芳酸水溶性小。
•三、羧酸的化学性 质
•酸性
•-活泼H的反 应
•羰基的还 原
•羰基的亲核加成 ,然后再消除(表 现
•(二)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烃基结构:脂肪酸和芳香酸; •根据烃基饱和程度:饱和、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羧基数目:一元、二元和多元酸。
•2、命名(P63) •(1)俗名:根据来源命名。
•HCOOH CH3COOH HOOC-COOH
•蚁酸
醋酸
草酸
安息香酸
•蚁酸:最初是通过蚂蚁蒸馏而得到的;
•(一)酸性
•1、羧酸根离子的结构 •① p-π共轭增加氧氢键极性,使易解离。
•两个氧带相反电荷 ,
• 能量高,不稳定。
• 等性共振,稳定作用大 ;
• C=O和C-OH键长相等。
•② 形成负离子后,其p-π共轭作用更强,负电荷 • 平均分配于两个氧原子上,两个C-O键长相等; • 负电荷通过p-π共轭而得到分散,使负离子更 • 为稳定。
•>

•④ 二元酸的酸性 •二元酸的一级解离较饱和一元羧酸强。 •——受第一个羧基的负诱导效应(-I)的影响。
•二元酸的二级解离较难。 •——第一个羧基解离后形成的负离子产生(+I) •• 的影响。
•(2)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中有-NO2、-CN、-COOH、-CHO、-COR •等,产生π-π共轭(-C),与-I方向一致 。
• 1-萘乙酸 α-萘乙酸
•3-苯基丙烯 酸(肉桂酸)
•环戊基甲 酸
•(1R,3R)-1,3-环己烷二羧 酸
•⑥ 酰基 • 羧酸分子中除去羧基中的羟基后所余下的部分 • 称为酰基,根据相应的羧酸来命名。
•乙酰 基
•苯甲酰 基
•二、羧酸的物理性
•质1、沸点
•氢
•O键•H •O
•R •C
•C •R
•O •H •O
•共轭体系中有-NH2、-OH、-OR、-OCOR、-X ••等,产生p-π共轭(+C),与-I方向相反。
•1)共轭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
•-Ph与-COOH产 •生π-π共轭(-C)
•≈
•只有-Ph对 •-COOH 的弱-I
•2)苯环上取代基对芳酸酸性的影响 •① 间位:共轭受阻,只有弱的诱导效应。
•甲酸的结构
•动画
•O •R •C
•O •H
•p-π共轭体系 •羧基碳原子是sp2杂化的,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与 •一个氧原子的p轨道形成C=O中的π键,而羧基 •中羟基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羧基中的C=O •形成p-π共轭体系。共轭使键长趋于平均化,也 •使羧基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比醛、酮中增高。
•pKa 3.5
•> 4.09
> 4.17
•Question •课堂思考题:比较下列化合物
•为羟基的取代)。
•① p-π共轭增强了O-H键极性,有利于氢的 •• 解离——酸性。 •② p-π共轭降低了羰基碳的正电性,羧基不 • 发生典型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OH易 • 被代,形成羧酸衍生物。
•③ p-π共轭使羧基碳的电子云密度可从羟基 • 氧得补充——α-H活性较醛、酮弱。
•④ 还原反应。 •⑤ 脱羧反应。
•① 取代基负诱导效应越强,取代基数目越多,对酸性 • 影响就越大。
•FCH2COOH>ClCH2COOH>BrCH2COOH>ICH2COOH •Cl3CCH2COOH>Cl2CHCH2COOH>ClCH2CH2COOH
•② 取代基离羧基越近,对酸性影响越大。
•>

•③ 不同杂化态的s成份增加时,吸电子能力增强, • 对酸性影响越大。
•草酸:大部分草本植物中都含有乙二酸的盐;
•安息香酸:以苯甲酸苄酯的形式存在于安息香胶 中。
•马来酸 •肉桂酸
富马酸 柠檬酸
•(2)系统命名
•① 找长链:选择分子中含羧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 编小号:从羧基开始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 取代基的位次,简单羧酸也常用希腊字母编号, • 依次为α、β、γ、δ…等,ω则用来表示碳 • 链末端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