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ppt课件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译:红旗不展,驰援部队悄悄抵达 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 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2.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 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他开创了山水田园 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背景材料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 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是第五首, 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 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诗凭着浅显的语言、精妙的结构、高远的意境、 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诗史上广为人知的名篇之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 鄙视官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 洁人格。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句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 了诗人隐居的情境。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 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背景材料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天宝十四年 (755),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至德元载(756)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 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八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译:敌军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 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 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1.角:军中号角。 2.燕脂:胭脂,色深红。
译: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背景材料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是对 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东吴统帅周瑜,是 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 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 名抒发感慨。
走进课文
赤壁
Hale Waihona Puke 杜牧折戟①沉沙铁未销,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⑥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 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 积沙中还没有销蚀,拿来 磨光洗净还能辨认出是前 朝遗物。
铜东 雀风 春不 深与 锁周 二郎 乔便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如此,这样。 2.偏:僻静。
译:请问您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思想超脱,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觉得 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东篱:东边的篱笆,这里代指东 边篱笆旁的菊圃。
2.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 容不经意的样子。 译:在东边篱笆旁的菊里采摘菊花,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到了南山。
2.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 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 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 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3.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 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 “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 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 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 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5.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 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 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 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人,唐代诗人,有“诗鬼” 之称。其诗作善于熔铸辞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 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唐 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 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走进课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山间的云气。 2.日夕:傍晚 3.相与:相伴。 译: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秀丽, 飞鸟相伴成群地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辨:分辨。 2.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译:这里包含着真切的情趣,想要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问题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 马喧”呢?
整体感知
在人境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 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 射出来。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 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 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 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 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 “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 指什么?
走进课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 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 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 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课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建造房舍。 2.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盖间房屋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 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 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 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 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 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 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4.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 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 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 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识记陶渊明、杜甫、李清照等诗(词)人的相关 文学常识,掌握诗词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这五 首诗词。(重点)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解答古诗词炼字题的技巧。 (难点)
3.体会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 界。(重点)
第一首
作者简介
写作特色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黄色、胭脂色、紫
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 的画面。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 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 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
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又显得十分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 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第四首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其抒情小诗立意高远,清俊流丽; 时政之作简洁明快,感慨深沉。杜牧尤擅七绝,在 晚唐成就颇高。其散文以《阿房宫赋》名世,状物 抒情,骈散兼用,自有特色。著有《樊川文集》。
译: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 高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战死沙场。
问题探究
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