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引导学生建立光线的概念(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模型法)
问:光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如果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很困难,你能想个办法把一束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表示出来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解光线的实际意义;
述: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光线只是人们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而画的带箭头的直线,它是表示光的一种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物理模型法。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作者及工作单位
江西省瑞金市武阳中学杨忠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初中光学的入门课,课堂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章的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体系是:(1)识别光源。(2)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4)光的传播速度。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按排教材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观看光的来源,识别常见的光源。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光源的概念
四、探究光的传播
问1:光从光源出发出后是沿怎样的路径传播的呢?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
播放一些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介质中要有尘埃或雾滴等细小杂质就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
问2:你们能够通过身边的器材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出现吗?
思考讨论,建立光线模型。
光线这个概念虽然简单,但其建立的方法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模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师只需要点明它的研究方法就行,至于它的重要性则不必现在就让学生知道。
六、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游戏:很多同学都会手影,现在请一些同学上来表演一下,看谁做的手影又多又形象。(学生在投影屏幕前做手影游戏)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学生小组实验,如何呈现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感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设计光的反射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认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探究中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
引入课题
三、探究光的来源
问:刚才大家看到了,许多神奇的和常见的光现象,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1.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发光体并引导学生概括光源的特点。
2.通过多媒体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辨认是否是光源;简述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放电影的银幕、月亮、云层间的闪电、点燃的蜡烛等)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或自备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巡视、指导学生组愿意上台跟大家一起交流 ?请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并归纳结论。
问4: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引导学生设计反射或折射的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情况补充演示光在不同物质及同种不均匀物质中传播的情况。
问1.通过刚才的研究,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手影是怎样形成的?
问2.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哪些?哪位同学给大家列举几个?引导学生说出自然界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并演示日食月食多媒体动画。
也可以介绍或演示其他例子。
述:我国古代对光沿直线传播早有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墨经》中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下面我们重温一下古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小孔成像实验)
设计意图
学生观看有关神奇的光现象的两段视频(顺序播放,不间断)
观看,感知光现象的神奇
通过视频感受光现象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
二、课题引入
问1: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神奇的光现象?
问2:你们想知道这些神奇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以此引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过的一些光现象思考它们产生的原因。
学生观察小孔成像实验,分析归纳出成像的特点。
思考回答:小孔成像中,像和物体相比较,像是________立的;若要使像大一些,则烛焰应离小孔________些。
再播放几组关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
3.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4.困难的突破:学生喜欢实验,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容易接受,并易于理解通过实验现象所反映出的物理规律,所以我准备通过一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将学生逐步将实验现象与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的能力。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已经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有一定的光的传播知识基础。
3.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对于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不清楚,在不均匀的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更不清楚,光线是一个物理模型,是今后分析和作图的基础,这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在现阶段将具体变为抽象的能力不是很强。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进行作图时存在较多的问题。
2.学习本节内容的价值所在:(1)可以澄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如学生会认为任何情况下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2)让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光现象,知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3)在学习中教材安排了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1.基本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为13-14岁,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世界》中的第一节《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入门课。普遍学生对物理实验和实验现象有较深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