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考试掌握内容(参考答案版)灌水人:amalaint一、名词解释1.嗜酸性:在有些组织和细胞中含有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现深浅不等的红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就称为嗜酸性。
2.嗜碱性:组织和细胞中含有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素等有较强的亲和力,结果呈现深浅不等的蓝色,这种物质具有的染色特性就称为嗜碱性。
3.异染性:有些组织和细胞的结构染色时会呈现出与染料完全不同的颜色。
如甲苯胺蓝染软骨基质中的糖胺多糖,不呈现蓝色,而是呈现紫红色,这种颜色上的异常性就称为异染性。
4.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具有弱嗜碱性,染色甚浅,大多位于核中央。
5.异染色质:是指处于间期细胞核内处于浓缩状态,转录不活跃或不转录的染色质。
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呈块状,大多位于核膜下。
6.细胞坏死:又称细胞意外性死亡,它是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局部贫血、高热、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生物侵袭等,造成的细胞急速死亡。
7.细胞凋亡:又称细胞自然死亡,也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它是细胞衰老过程中其功能逐渐衰退的结果。
细胞凋亡受基因的调控。
8.内皮:仅由一层不规则的扁平细胞借少量的黏合质彼此呈锯齿状嵌合而成,是最薄的一层上皮组织,称为单层扁平上皮。
而衬于心脏、血管及淋巴管腔面的称为内皮,内皮表面光滑,便于血液、淋巴液流动。
9.间皮:仅由一层不规则的扁平细胞借少量的黏合质彼此呈锯齿状嵌合而成,是最薄的一层上皮组织,称为单层扁平上皮。
被覆于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称为间皮,间皮滑润,坚韧耐磨,有保护功能。
10.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向上伸出许多细小的指状突起,光镜下不能见到单个或分散的微绒毛。
电镜下可清楚的见到微绒毛表面的糖衣和细胞膜结构,微绒毛内有均匀分布呈纵行排列的细丝。
在光镜下,可分别显示为纹状缘和刷状缘。
11.肠绒毛:肠黏膜表面布满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细小突起,称为肠绒毛。
绒毛有柱状、杵状、叶状等,其中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前段的绒毛最为发达。
绒毛和皱襞、微绒毛的存在极大的扩大了黏膜的表面积。
12.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能摆动的突起,比微绒毛粗大,在光镜下呈细毛状,位于呼吸道黏膜的柱状细胞纤毛最为典型。
13.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
轴突细长,直径均匀,可有呈直角分出的侧枝,末端分支较多称为轴突终末神经冲动经轴突传至其他神经元或者效应器。
14.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在电镜下,突触的基本结构相似,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突触间隙组成。
15.免疫细胞:是指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主要是指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
此外,有粒白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16.抗原呈递细胞:又称免疫辅佐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朗格汗斯细胞、微皱褶细胞、滤泡树突细胞、交错细胞等,他们多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此外,B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和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也有抗原呈递作用。
17.外分泌腺:有管腺的分泌物经由导管排至体外或某些器官的腔内,称为外分泌腺。
如各种消化腺、乳腺等。
根据腺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根据分布可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按腺的形态可分为管状腺、泡状腺、管泡状腺;按腺细胞分泌物的性质可为浆液腺、黏液腺、混合腺;按腺细胞分泌方式可分为透出分泌、局浆分泌、顶浆分泌、全浆分泌。
18.内分泌腺:无管腺的分泌物渗入血液和淋巴管,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并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和器官,故称为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细胞的分泌和作用方式可分为内分泌、旁分泌、间分泌、外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神经元分泌。
19.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脊髓之间的一个与其他器官不同的、独特的、调节物质交流的系统。
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包括连续性的毛细血管内皮(主要结构基础)、完整的基膜、周细胞胞突覆盖大部分内皮、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和胶质膜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极狭小的细胞外隙。
屏障的功能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0.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其中任何一层的病变,均可造成气体交换障碍。
21.滤过屏障: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又称之为滤过膜。
滤过膜对血浆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
若滤过膜受到破坏,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甚至红细胞可经过滤过膜漏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22.血-睾屏障:在电镜下相邻支持细胞之间呈环形带状的紧密连接和支持细胞的基膜一起可阻挡自毛细血管进入细胞间隙内的一些大分子物质,使其不能进入管腔,起屏蔽作用,称之为血-睾屏障。
该屏障可以为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发育创造适宜的微环境,也可以防止一些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小管外而发生自体免疫。
23.腔上囊小结: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它是一种淋巴上皮小结,每个小结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腔上囊小结中无浆细胞。
24.淋巴小结:为卵圆或卵圆形的密集淋巴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主要含B细胞,周边含少量T细胞。
淋巴小结单独存在时,称为孤立淋巴小结;聚集成群时称为集合淋巴小结。
25.顶体反应:是指精子质膜与顶体外膜之间发生点状融合后破裂,释放出顶体内容物的过程。
这实际上类似于溶酶体和分泌颗粒的胞吐的过程。
26.透明带反应:排出的皮质颗粒内容物中有蛋白酶或糖苷酶,可分解ZP3而阻止多余精子与透明带的结合。
27.囊胚:桑椹胚细胞分泌液体,在胚胎内部蓄积,使细胞间出现腔隙,并逐渐加大而成为囊胚腔。
此时的胚胎即为囊胚,也称胚泡。
28.原肠胚:在原肠形成开始时,先由内细胞团底部分离下来一些细胞,沿滋养内壁延伸形成新的一层。
这就是下胚层,也叫原始内胚层。
由元市内胚层所围成的新腔叫原肠。
29.精子获能:逐渐去掉精子于附睾内成熟期间和接触精清后吸附和整合到头部(特别是顶体区)质膜上的某些物质的过程。
结果,暴露出精子质膜的一些受体和使质膜性质发生某些改变,便于其在接触卵子时发生顶体反应和卵质膜相互融合。
30.门管区:相邻几个肝小三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所伴行分布的三角形区域。
31.致密斑:远曲小管在靠近血管极一侧,上皮由原来单层立方上皮变为单层柱状,且排列紧密,形成的椭圆形斑。
胞质色淡,胞核椭圆形且深染,多位于细胞顶部。
一般认为致密斑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远曲小管滤液内Na+浓度的变化。
32.淋巴细胞再循环: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相关的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
二、选择、填空、简答、叙述题内容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与主要细胞器的功能。
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主要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合成A TP。
高尔基复合体: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内质网: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
滑面内质网:所含酶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溶酶体:异噬作用、自噬作用、特殊作用、自溶作用。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二.被覆上皮组织与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比较。
被覆上皮组织的特点:1.细胞成分多,紧密排列成层或薄膜状,间质成分少,主要起黏膜作用。
2.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朝向管腔或体表的一端称为游离面,相对的另一端称为基底面。
3.上皮内部无血管。
4.上皮细胞间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5.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等多种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细胞种类多而分散,细胞无极性,细胞间质成分多,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分布广泛。
三.被覆上皮的分类与典型分布器官(位置)。
单层:1.单层扁平上皮,又可分为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的腔面)和其他(肺泡、甚小囊壁层、肾小管降支等)2.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小叶间胆管等)3.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胆囊等腔面)假复层: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附睾等腔面)2.变移上皮(输尿管、膀胱的腔面)复层:1. 复层扁平上皮(角质化型(皮肤的表皮)2. 非角质化型(口腔、食管的腔面))3. 复层柱状上皮(眼脸结膜)四.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细胞、纤维、基质)。
由细胞成分和间质成分构成。
1.细胞成分分为定居细胞和暂居细胞。
定居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其他细胞。
2.间质成分分为纤维成分和基质,纤维成分: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基质:透明质酸、组织液。
五.血液的有形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血液由有形成分和血浆组成,有形成分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合称血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②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的功能,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a.有粒白细胞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织胺酶灭火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抗凝血作用和参与过敏反应。
);b.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活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③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六.骨骼肌与心肌纤维在光镜下(HE)的区别。
骨骼肌:在光镜下呈肌纤维长条状,有多个椭圆形核位于肌纤维边缘,具有横纹、肌原纤维(粗、细肌丝)。
心肌:在光镜下呈短柱状,有分支。
1-2个核,位于细胞中央。
有横纹,但不明显,且具有闰盘这个特殊的结构。
七.神经元的分类、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神经纤维末梢的装置。
㈠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数目分类:多极神经元、双击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按细胞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按轴突长短:高尔基I型、高尔基II型按神经递质分类:乙酰胆碱能、肽能、胺能、氨基酸能⑵神经元的结构:1.神经元胞体由细胞核和核周质(尼氏体、神经原纤维)构成;2.神经元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神经纤维由髓鞘和轴索、郎飞氏节构成;3.神经纤维末梢:由感觉神经元末梢和运动神经元末梢组成:a.感觉神经元由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组成,b.运动神经元末梢由内脏运动神经元末梢(平滑肌、腺体)和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