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经济战略及思考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经济战略及思考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经济战略及思考世界经济之战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它往往更隐蔽、更彻底,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战争概述——不得不说的历史渊源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了“奥德赛黎明”的行动,将战斧式巡航导弹投向利比亚。

随后法国便率先出兵利比亚,与此同时英国也加入了攻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而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也与英、美、法站在同一立场,共同袭击一个中东国家——利比亚。

由此利比亚战争全面爆发。

至2011年8月24日,反对派宣布占领象征卡扎菲政权的阿齐齐亚兵营,从此利比亚开始正式进入后卡扎菲时代。

自古以来,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处于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的北非地区也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到20世纪初,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继被法国占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也被英国控制、意大利则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

1943年法国控制利比亚,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作为曾经通知过利比亚的法国,与利比亚有着特殊的关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利比亚独立以前,法国一直控制着利比亚南部地区。

从地理环境看,利比亚对法国的战略意义也相当重要。

但是对于法国的政治家们来说,地理环境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经济原因。

可以说,如今利比亚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为法国谋求本国利益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选择率先采取军事行动。

危机嫁接——参战国国内危机的转移此次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丹麦、希腊、冰岛、荷兰、挪威、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未参加对利比亚军事打击的北约成员国12个(持保留意见)捷克、波兰、德国、立陶宛、卢森堡、葡萄牙、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

从参与对利军事行动中的几个主要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利比亚军事行动与经济的关系。

利比亚战争爆发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欧债危机进一步加剧,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罢工事件不断。

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为0.4%(为环比折年率),低于去年3%的水平。

欧元区第一季度则由前一年的0.8%下滑至0.2%。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部分国家(地区)经济增长预测(见附表一)可以看出世界普遍范围内经济复苏缓慢的国家为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

而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丹麦、希腊、冰岛、荷兰、挪威、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除日本属于亚洲国家外,其他国家均为欧洲国家,经济增速最慢的六个国家全部加入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这仅仅是巧合吗?战争必定带来的是武器弹药的消耗,据不完全统计,仅仅3月19日发动空袭首日,就有超过一亿美元的资金从西方各国的账户中流失掉了。

以19日美军开销为例,当日他们共计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110余枚,每枚单价60万美元左右,此项支出共计约7000万美元。

战前据专家计算,如欲将利比亚设在地中海沿岸的防空力量彻底摧毁至少需要4到8亿美元的军费支出。

然而,这只是此笔账单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接下来西方各国仍要在一定时间内维系利比亚“禁飞区”的存在。

假如以禁飞区的方式隔绝利比亚全境,那么,每周1到3亿美元的经费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证明,西方各国在战场上的消耗(包括对利比亚反对派的武装支持)已超过10亿美元。

我们可能不禁要问,西方各国斥巨资来发动利比亚战争是不是值得?毫无疑问,一向低调但在利比亚战争中领跑的法国不是傻子,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利益,或许正是法国勇当“第一”的原因。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

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

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

而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反之,如果帮助反政府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利比亚是世界第八大石油生产国。

正常情况下其每天的石油生产量可达160万桶,这一数字仅仅相当于美国国内原油消耗总量的8%。

但事实上利比亚的原油基本出口到欧洲国家,美国的原油一般是从中东国家进口的。

所以从石油层面来讲,美国可以独善其身。

显然,对于一贯喜欢发战争财的美国不可能给法国当义工,美国打的又是什么鬼主意呢?美国参与发动利比亚军事行动既有针对性又有被逼迫性。

2008年奥巴马政府在军事战略中提出要“重返亚太”,在东亚与美国对着干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朝鲜。

朝鲜还不足以和美国对抗,反倒是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阻碍。

而恰恰从近几年开始,我国改善了和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开始了经济上的合作,美国参与利比亚军事行动恰恰可以打击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据相关人员统计,这些损失将达到200亿美元,而且一旦西方国家扶植起的傀儡政权——利比亚发对派夺取利比亚政权,那么中国将失去在利比亚全部投资机会,那么中国在利比亚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

此外,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些劳苦人民无法忍受美国的经济政策,开始反抗起来,所以这时的美国急需通过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将自国的经济危机嫁接给其他国家。

在这一层面上美国参加这次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确实为被国内的形势所逼迫。

在就业方面除德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其中2011年美国失业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欧元区失业率在10%左右徘徊,而德国失业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繁荣时期,在欧盟区属于失业率较低的国家。

总而言之,所有参加对利比亚军事打击的国家都是一个目的,实现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个民族要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军事必须先发展经济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身发展的根基——经济。

难逃厄运——利比亚战争在所难免利比亚战争前利比亚六百万人口在领导人卡扎菲的带领下脱离了贫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卡扎菲带领贫穷到连饭都吃不起的利比亚人民走向富有,使国民像西方国家一样享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而且在他的领导下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然而卡扎菲领导下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发展需求的道路。

利比亚经济的收入约80%来自于资源的出口,也就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卡扎菲自从1969年掌握政权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近似独裁的统治。

人民之所以一直没有站起来反抗卡扎菲,是因为利比亚的国民收入相对较高,相对于其他非洲国家来说属于较富裕的国家。

然而,卡扎菲政权不仅在政治上实行独裁,在经济上也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利比亚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对所有的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国有化的利比亚企业受政府支配与控制,所以西方国家资本进入利比亚企业要经过政府这一环节,所以西方国家无法利用资本在利比亚为所欲为来获取利益。

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美国在亚洲鼓动自由市场,主张政府放弃对企业的干预,然后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亚洲市场,热钱过多形成金融危机,进而形成经济危机,美国在借机大量收购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与生产资料。

所以说,利比亚经济高度的国有化实际上是从某种程度上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拒之门外,保护本国经济免遭西方国家的“侵犯”。

近几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极其密切,据统计中国仅在利比亚战争中的经济损失就达到200多亿美元。

足见中国在非洲的利益。

西方国家同样看到非洲是一块未经开发的肥肉,一方面可以获取经济利益,一方面可以抑制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延伸。

利比亚的就好像是非洲的大门,打开了利比亚的国门或者说是打开了利比亚的经济之门,源源不断的利益会涌入西方国家。

所以他们制造各种借口来发动利比亚战争。

“以牙还牙”——我国的应对对策中国在新世纪的军事面临的几大挑战已经慢慢变成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中国急需在世界上树立友好形象,以避免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

一方面中国现在国情已经不再允许中国直接参与一场或者几场局部战争。

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至今还未完成主权收复的大国。

中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一下角度,经济打击是中国目前最好的选择。

在《C型包围》一书中,中国在被西方国家逐渐的包围,中国的军事战略到底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中期乃至下半叶,中国是很难直接从军事上打垮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

那么中国要想在世界大国、强国、乃至超级大国中谋取一席之地必须从经济上击败美国。

一方面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是军事的基础,从经济上打败美国实际上比军事上的直接打击更彻底。

信息化战争实际上是以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打击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经济打击以削弱敌方战争潜力和增强己方再战为目标。

因此,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时削弱敌方战争潜力。

要么占领和夺取敌国的经济资源,要么予以打击、破坏和摧毁,从而使敌方的军事实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达成不战而胜或战而必胜之目的。

中国在军事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国家的统一,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中印边境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第一、南海问题,南海是中国的领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一些东南亚国家却频频伺机侵犯我南海部分岛屿的主权,近几年以来侵犯我国南海主权的行为更加频繁。

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但是这些国家似乎并不买账,尤其是今年,菲律宾在我南海部分岛屿纷纷制造摩擦。

孙子兵法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可以利用的利器就是经济,在经济上把其他国家打趴下,使其经济不能再支撑军事,他们便无力与中国对抗,这些国家便自然而然的退出南海。

经济之战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只要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有利就行。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中国可以首先让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

前段时间,菲律宾更是大放厥词。

看似战争一触即发,实则不然,中国冲动的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是不理智的行为。

中国一方面提高宣传上的警告调门,另一方面却悄悄挥起经济大棒。

首先是质检部门加强了对来自菲律宾的进口香蕉的检验检疫,从而导致大量菲律宾香蕉烂在码头边,无法进入海关;之后菲律宾商人开始抱怨到中国的签证申请时间太长,难度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