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导学案
2、小组合作,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并指出其性格的核心。
【拓展延伸】
1、从刚才拍摄的镜头中(细节描写),揣摩父亲的心理,并以父亲的口吻写下他的心里话。两人一组,合作表演,一个读文中的细节,另一个读父亲的心里话。
2、思考:本文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我国农村经济封闭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艰难,本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是否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备课组: 上课教师: 授课时间:
集体备课共案
授课教师个人批注
一、课题:台阶
二、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父亲心理,认识父亲形象。
三、学习过程【温故知新】(由预 Nhomakorabea组长组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尴尬()撬开()倔强()黏性()涎水()硌了一硌()揩()
【导学释疑】
【课堂总结】(课代表指定专人点评)
课后反思:
1、自读课文,用第三人称简要概括本文故事内容。(提示:要回答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2、以“台阶”为线索,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说明理由。
【巩固提升】
1、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走进了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要拍一张反映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选择哪个角度?跳读课文,聚焦细节。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你的特写镜头,并说明你表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