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基坑围护设计说明一、方案设计依据二、工程概况三、设计原则四、工程地质条件五、基坑围护方案六、基坑排水和防渗措施七、基坑施工及开挖要求八、其他施工要求九、基坑监测十、应急措施第二部分围护设计图纸第三部分计算书附件地质勘察资料第一部分基坑围护设计说明一、方案设计依据1、xxxx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xxxx有限公司提供的本工程地下室总平面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承台详图等;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3、《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14、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15、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1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7、建设部文件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18、台州市深基坑工程安全技术管理规定(台建规[2006]419号文件);19、关于开展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实体抽样检测的通知(台质检[2012]9 号文件);20、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基坑及周边环境沉降(变形)监测管理的通知(台建规[2013]244)。
执行上述规范时,浙江省规范已定的按浙江省规范执行,浙江省规范未规定的,按国家规范执行。
二、工程概况1、主体概况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10555.87m2,总建筑面积382496.16m2。
拟建建筑物主要有12幢高层住宅及34栋排屋,其中高层住宅为21~33层,排屋为2~5层。
高层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排屋采用预应力管桩、方桩基础。
北侧1#~10#楼区域下设两层地下室,其余区域下设一层地下室。
2、基坑概况本工程设计标高±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70m,现地面标高为4.30m,相对标高为-0.40m。
地下一层底板顶标高为-5.30m(相对标高,下同),底板板厚350mm,下设150mm厚素砼垫层。
周边地梁为上翻梁,基坑开挖深度大部考虑到底板垫层底,开挖深度为5.40m。
坑边主楼处承台分布较为密集,开挖深度考虑到承台垫层底,开挖深度为6.00~6.35m。
地下二层底板顶标高为-9.10m(相对标高,下同),底板板厚450mm,下设150mm厚素砼垫层。
周边地梁为上翻梁,基坑开挖深度大部考虑到底板垫层底,开挖深度为9.30m。
坑边主楼处承台分布较为密集,开挖深度考虑到承台垫层底,开挖深度为10.15m。
东北角四个电梯井紧贴基坑边线,开挖深度考虑到电梯井垫层底,开挖深度为11.30m。
电梯井及坑中坑二次开挖深度为2.00~3.10m,其中一层地下室西侧区域为1.35m。
基坑安全等级:二层地下室区域为一级,其余区域为二级,支护结构设计使用期限为2年。
3、地表超载根据场地四周条件,本次设计预先考虑出土口位于基坑东侧、南侧、北侧,其中南侧、北侧各设置二个,东侧设置一个。
堆场、临时用房等设置在基坑东侧、南侧和北侧。
坑外地表超载:东侧取35kPa,南侧、北侧取30kPa,西侧取20kPa+45kpa(民房局部)。
4、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本工程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黄土岭村,东侧为104国道;南侧为拟建北院线,东南角有一2层施工临时用房;西侧为黄土岭村,分布多幢分布3~4层砖混结构民房,浅基础;北侧为拟建纬二路,现为村道,宽约6m。
根据调查,基坑周边现状无市政管线分布。
周边详情见图1。
图1 基坑周边环境图(1)周边距离红线最近距离基坑周边距红线最近距离表1位置基坑底边线距红线距离基坑距围墙距离东侧约19.9~20.5m 约19.9~20.5m 南侧约20.5m 约20.5m西侧约6.0~10.0m 约9.2~14.4m 北侧约10.5~22.9m 约16.7~34.5m本工程周边道路情况如下所示:基坑周边道路情况表2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情况表3基坑周边河道情况表4三、设计原则1、保证围护结构及土体在施工期间的整体稳定性。
2、在基坑开挖和施工过程中,确保周边建筑安全,道路、管线等正常使用。
3、方便施工、工程造价经济合理。
四、工程地质条件1、土质条件依据xxxx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次基坑围护施工所涉及的地层分布如下:①层:杂填土杂色,松散状,成份主要为块石、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块石径最大达1m,均匀性差,堆填时间约2年,表部为混凝土地面,该层钻探之前已采用挖掘机挖除。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20~3.80m不等。
②-1层:粘土黄灰色,硬可塑状,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土层均匀性尚可,局部粉粒含量较高,相变为粉质粘土。
该层场地零星分布,层厚0.6~1.6m,层面分布高程1.45~4.05m。
②-2层:粘土黄灰色,局部褐灰色、灰棕色,灰色,软~软可塑状,高压缩性;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土层均匀性较好,局部粉粒含量较高,相变为粉质粘土。
该层Z79、Z160和Z182号孔部位缺失,其余部位均有分布,层厚0.3~4.4m,层面分布高程1.73~4.40m。
③-1层:淤泥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含粉土团块、粉砂粒及少量贝壳碎屑,具粘滞感和泥臭味;土层均匀性较好,局部相变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层厚7.0~13.2m,层面分布高程-0.86~2.59 m。
③-2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含少量有机质、贝壳碎屑,局部夹粉土薄层,具粘滞感和泥臭味;土层均匀性较好,局部相变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或淤泥。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层厚2.8~15.5m,层面分布高程-12.45~-5.62m。
④层:粘土灰色,软塑状,局部软可塑状,高压缩性;含少量有机质和朽木屑,具鳞片状构造;土层均匀性较好,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并可相变为粉质粘土。
该层场地局部缺失,层厚1.2~14.7m,层面分布高程-22.79~-13.33m。
⑤层:粘土黄灰色,局部黄棕色、黄褐色,硬可塑状,局部硬塑状,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偶含砾、砂;土层均匀性尚可,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并可相变为粉质粘土。
该层场地局部缺失,层厚0.6~10.2m,层面分布高程-31.79~-17.02m。
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h、天然重度γ、固结快剪试验的内聚力C及内摩擦角φ进行了处理、归类、统计,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4。
表4:场地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中C、φ括号内为设计取值)2、地下水状况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较浅,勘察期间测得钻孔稳定水位一般在自然地面下1.0m~1.9m之间,1985国家高程在1.79m~3.63m之间,为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的孔隙潜水和(7)、(9)-1、(11)和(13)号层中的孔隙承压水,另外(14)号层基岩尚有少量基岩裂隙水存在,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受季节性和地表水体影响,但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0.50~1.00m之间。
五、基坑围护方案设计1、本工程基坑特点:综合分析场地周边环境、土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形状,本工程基坑具有以下特点:(1)本基坑场地距离用地红线相对较远,有一定的放坡空间。
(2)基坑西侧距离民房较近,东侧红线外围104国道,需加以保护。
(2)基坑开挖深度大(两层地下室区域为9.30~11.30m),且面积大,施工工期较长,需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对围护产生的不利影响。
(3)基坑北侧为二层地下室,南侧为一层地下室,需充分考虑施工衔接。
(4)基坑围护影响范围内淤泥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且层厚较大;基坑底部处于淤泥质土中,对坑底隆起和基坑变形控制较为不利。
(5)基坑面积大,形状不规则,开挖期间可能处于雨季,对基坑较为不利。
根据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中对基坑的分类,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两层地下室区域为一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为1.1;其余区域为二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为1.0。
支护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二年。
2、围护方案比较与确定根据本工程基坑特点,在“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的原则下,本设计对三种围护结构方案进行比较,具体如下:方案一:复合式土钉墙方案复合式土钉墙支护较其它支护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土钉墙支护属主动模式,充分发挥土体的自稳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挡土模式。
其作用机理是由上至下开挖土体时土钉加固现场原位土。
土钉支护施工速度较快,基坑放线后即可开挖,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方式进行,工期短。
节约投资,较围护桩等支护形式费用低。
施工噪音低,无环境污染;施工时占地少,在基坑内操作,无污染。
坑内不设支撑,便于进行土方及基础结构施工。
方案二: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方案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是通过固化剂对土体进行加固后形成一定厚度和嵌固深度的重力墙体,以承受墙后水、土压力的一种挡土结构。
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适合场地开阔,对位移控制要求不严格的基坑。
但围护结构占用空间较大,变形较大。
方案三、排桩加混凝土内支撑方案对于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深的情况,排桩加内支撑的支护方式具有无需占用基坑外侧地下空间资源、可提高整个围护体系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可有效控制变形。
采用排桩加内支撑,其围护桩直径、间距、入土深度均可完全按需要进行设计及施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将有限的材料用到必须的地方。
同时对周边后期建设无任何影响。
由于本工程基坑所在区软土厚度大,且深度较深,综合考虑基坑施工工期、造价及对后期周边建设影响,结合地区经验,本设计采用排桩加混凝土内支撑+复合式土钉墙+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综合支护方案。
方案简述如下:(1)两层地下室区域开挖深度大,为控制位移,采用复合式土钉墙+排桩加一道混凝土内支撑支护方案,北侧及东侧局部考虑土钉超红线问题,上部采用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型式。
考虑到基坑周边放坡空间较大,且二层地下室南侧、东侧均为一层地下室。
为方便围护施工、土方开挖及后期与一层地下室衔接处施工。
将基坑上部采用放坡+复合土钉墙(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中间设置一平台。
下部采用排桩加一道混凝土内支撑支护,支撑顶标高为-5.65m(位于一层地下室底板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