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病论治朱良春

痹病论治朱良春

痹病论治 朱良春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

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

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家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竭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做学术演讲。

1痹证之概念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

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痹证之分类和名称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个人以为,对于一般痹证可按病邪性质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

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寒、热之异,因为风为致痹之先导,湿为致痹之基础,风湿相合便成寒、热之载体,为痹证俱有之成因;而对于病程较长、病势较重、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痹证,当以“顽痹”之名统称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如此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并能使辨证、立法与用药紧密结合。

3.痹证的病理特点3.1痹证发生之特点3.1.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此乃痹证发生的外因条件。

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

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湿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

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

”因此,临床很难将风寒湿邪或风热湿邪截然分开,惟有区分其主次而已。

3.1.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此乃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人。

如《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宋·严用和《经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明·龚信《古今医鉴·痹痛》亦云:“夫痹者,……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

”3.1.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此乃痹证发生的病理关键。

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

如《景岳全书·风痹》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又云:“惟血气不足,故风寒得以人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

”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久而为痹。

”3.2痹证发展之特点痹证初起多以邪(风、寒、湿、热)实为主,且病位较浅,多在肌表经络之间,经治后易趋康复。

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与深入,必然殃及筋骨。

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如油人麫,纠缠难解矣。

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

4.辨证方法了解痹证的病理特点本身就是一种辨证方法。

此处所言辨证乃在审证求因,即根据痹证所表现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病之因,并分清其主次,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4.1 辨主症4.1.1辨疼痛如疼痛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则为风痛,因风性善行,《内经》称之为“行痹”,多为风邪偏盛所致。

疼痛较剧,曲伸更甚,得温稍舒,遇寒加重,则为寒痛,因寒性凝滞,并主收引,《内经》称之为“痛痹”,多为寒邪偏盛所致。

肢体酸痛,有重着之感,尤以下肢多见,甚则关节肿胀,则为湿痛,因湿性重浊和趋下,为有质之邪,《内经》称之为“着痹”,多为湿邪偏盛所致,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近,得凉稍舒,遇热加重,则为“热痹”,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湿邪所致。

若患处初始得凉颇舒,稍久仍以温为适,则为热中有寒之证。

4.1.2 辨肿胀关节肿胀必有湿邪,其病发初期湿气较甚,尚未成痰,故漫肿无边,压之柔软;若病延日久,肿势不消,湿邪内停,气血不畅,湿凝为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附着于关节,则关节肿大,触之较硬;若兼有疼痛,则为痰瘀痛。

4.1.3 辨僵直、拘挛关节僵直、拘挛,多为痰瘀胶结为患,若兼有疼痛,亦为痰瘀痛。

4.2 辨舌脉4.2.1辨舌象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即提示湿将化热;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

无论舌苔如何,只要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虚之象。

如舌边见有瘀斑或衬紫者,均为血瘀之象。

若舌尖红、口干、苔燥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

4.2.2 辨脉象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涩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挟痰者每见濡滑;挟瘀者则见濡涩。

4.3 辨病程痹证初起多以风、寒、湿、热等邪气为主;日久则多痰、多瘀、多虚和及肾,或痰瘀互结,或虚实混杂。

凡久治乏效,即或无明显痰瘀征象者,亦应考虑痰瘀之因。

5 施治经验5.1随证用药随证用药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有斯证,即用斯药”。

5.1.1疼痛疼痛是痹证的首要症状,也是患者的主要痛苦之一,迅速缓解疼痛是取得疗效并增强患者信心的关键。

根据前述辨证结果,痹证疼痛可分以下5种类型进行治疗。

(1)风痛:治宜祛风通络。

轻者用独活或海风藤,重者用乌梢蛇或蕲蛇。

独活,《名医别录》谓其“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一般用量为15g-30g。

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润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

海风藤善治风湿游走性疼痛,用量以30g-45g为佳。

乌梢蛇与蕲蛇俱可搜风止痛,惟蕲蛇之力较强,乌梢蛇次之。

蕲蛇以入散剂为佳,每次2g,每日2次,如用于煎剂则需8g-lOg。

(2)寒痛: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药用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细辛等,其中川乌温经止痛作用较强,寒邪重者尚可用生川乌(但须先煎1小时左右,以减其毒性)。

草乌与川乌药性相似,惟草乌药力更强,两药并用,可效力倍增。

因各人对乌头的耐受和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g-5g开始,逐步加至lOg-15g,且与甘草(解毒)同用;细辛可用8g-15g。

成药可用小活络丹(片)。

(3)湿痛:治宜燥湿化湿,参以温阳之品。

湿去络通,其痛自己。

药用薏苡仁、苍术、生白术、制附子等。

其中,薏苡仁可利湿除痹。

若大便调者用生苡仁,大便溏者用熟苡仁,若关节肿甚而便溏者,则生熟苡仁合用。

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二药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热痛:治宜清络止痛。

药用寒水石、知母、生地、忍冬藤等。

其中寒水石用治关节灼热肿痛每获良效。

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和六轴子等。

其中六轴子长于定痛,但有剧毒,用量宜慎。

入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入丸散剂每日约0.3g-0.6g,体弱者忌服。

若常规用药结果不著时,加用羚羊角0.6g(分2次吞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明确指出:“筋脉挛急,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

”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代。

仍不解者,可用犀黄丸,当能挫解。

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份,研细末),以冷茶水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一换。

或用鲜风仙花茎叶捣烂外敷亦佳。

(5)痰瘀痛:多见于久治不愈,关节肿痛,僵直变形,活动受限的顽痹患者。

此乃痰瘀胶结于筋骨所致,故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用透骨搜络、化痰消瘀之品,方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痰去瘀消,则肿痛可止。

化痰散结用僵蚕、制南星、山慈菇和白芥子,消瘀破结用地鳖虫、水蛭、桃仁和红花,四肢关节痛甚者用蜈蚣、全蝎(研末吞服)搜风定痛,并配以延胡索和六轴子加强镇痛。

其中,制南星燥湿化痰,消肿散结,善止骨痛,对各种骨与关节疼痛均有佳效,用量为15g-30g。

凡以上关节肿痛明显的患者,尚可将煎服药后所剩之药渣,再煎药水熏洗或浸泡患处,使药液通过皮肤渗透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另外,还可用止痛搽剂外用,以缓解疼痛,处方:峰房(洗净,扯碎,晒干)180g,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各60g,用60%酒精1500ml浸泡2周,去渣,用200ml 瓶分装。

以棉签蘸擦肿痛处,每日3-4次。

注意热痹禁用。

5.1.2肿胀:“湿胜则肿”,早期可祛湿消肿,用二妙散、防己、苡仁、泽泻、泽兰和土茯苓等。

久则湿停生痰,并致痰瘀交阻,肿胀不消,故祛湿之时须参用化痰祛浊、消瘀剔邪之品,始可奏效。

化痰祛浊用半夏、皂角刺、制南星和白芥子等,消瘀剔邪用全蝎、水蛭、地鳖虫和乌梢蛇等。

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消肿,刘寄奴、苏木散瘀消肿,山慈菇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亦可选用。

5.1.3 僵直、拘挛关节僵直、拘挛乃顽痹之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