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浅谈三年经济困难
我们通常认为,经济状况不利或威胁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时,才称之为经济困难或经济灾害,纵观历史的各种灾害,无不是天灾与人害的结合才构成了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作为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灾害)同样如此,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析,铭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关键词:经济困难灾害决策
二、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决策使经济发展偏离正轨
首先,1957年的八届三中全会偏离“八大”的正确路线,为左倾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使党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执行趋于扭曲。

主要表现在:会议全面的肯定了反右派斗争,肯定了毛泽东对我国政治形式的不恰当估计,同时,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从而使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政治的阶级斗争上,并使政治的左倾思想渗透到经济建设,严重的误导了经济建设。

其次,1958年的中国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地将我国建设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次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认得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稳的发
展社会主义,导致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错误的,扩大化的阶级斗争,把多数知识分子划到剥削阶级的范围,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再次,1958—1959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塑造了虚假的、无效的经济高产的状况,造成大量的经济资源的浪费,逐步形成了经济困难的局面。

在“大跃进”的过程中,大放农业卫星,严重高估粮食产量,严重脱离实际,从而进一步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错误决策:比如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导致了严重的粮食浪费在一定意义上也束缚了劳动力;实行粮食的高征购政策。

为了支持工业大跃进,要求各地区加大征购标准,在发现农村缺粮难以完成的情况下,有进行了“反瞒产”斗争,强行征购,直接导致农村严重缺粮。

最后,在全国多数地区严重缺粮、经济严重扭曲的情况下,1960年依然继续“大跃进”。

1960年第二次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并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更高的指标,继续大搞“小洋群”,“小土群”,当时认为工业问题主要是煤铁钢,因此要求在全国所有有煤铁资源的至少要搞起一个以煤铁为中心的“小土群”的采煤、冶铁企业。

此外还有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在这一群众运动中,因急于求成,有又出现了不少虚假和浪费;继续坚持并推广公共食堂,继续大办城市人民公社。

总之,在“反右倾、鼓干劲”的情况下出现的1960年继续跃进,把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

2.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偶然性对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灾害也存在其必然性,主要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极其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并长期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经济灾害的发生,同时,不合理的经济建设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的契合,是形成三年经济灾害的客观关键。

此外,苏联的背弃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造成一定威胁。

苏联对我国,他代表的是一种科学技术,在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贫弱,科技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工程对苏联是一种依赖,苏联的背弃是经记建设,步伐放缓,同时,在灾害之时,业务以求的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状况。

三、经济灾害的教训
1、领导人要顾大局、看长远,同时兼顾当前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人的科学决策是一个引领,广大层级和人民群众则是决策的实现力量,执政者的决策一旦失误,广大层级和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活动就会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和风险性,并会处于难于整顿的状态。

因此,实现科学决策,顾全大局,考虑长远,同时兼顾当前,就成了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

2、加强和重视现代化国民教育,实现群众科学化。

加强普及和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国民教育,增加群众的知识储备量,提高群众明辨政策与规律的契合度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科学的客观的执行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同时,加强群众的现代化国民教育,增
长他们才干,使国民的整体素质能真正跟上时代潮流和世界趋势,最终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因此,提高提高群众的科学化,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要求。

3、加强各层级单位、个人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意识,实现安全保障的有序化。

在当前安逸的时代环境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可忽视。

灾害之事之所以能够发生,还是在于未雨绸缪不足,居安思危不够。

在近几年,频有地震,地震本身称不得灾害,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被称之为灾害,因此,如若广大人民有强烈的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意识,则遇到的各种灾害程度都会降到最低。

由此,要加强全民的安全保障,就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样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有序化和安定化。

从三年经济困难灾害整体来看,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遍国民,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性,以史为鉴,明辨政策和规律的契合度,利用和发掘自然的客观性,以充分发展自我,保障自我,稳定社会,以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史》下册王松林主编
2、《当代历史问题札记》罗平汉主编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集》中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