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2011-03-29 11:14:03张星星【作者简介】张星星,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09)【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国史研究主线国史分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

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这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做过初步尝试。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1]。

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6)》[2],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3]。

但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还是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

从那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1990年,国家为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

该所现在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办有一个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该所与这一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其中包括2004年召开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2001年,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另外,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也设有从事当代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构或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30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国以来至1965年的重要文献选编[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十六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期间的重要文献选编[5];《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9]等文献资料;《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10]、《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九○—二○○二年)》[1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12]等专题文献选编。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①,共21卷。

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主要有:《毛泽东文集》[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4]、《周恩来选集》[15]、《周恩来经济文选》[16]、《周恩来外交文选》[17]、《刘少奇选集》[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邓小平文选》[20]、《陈云文选》[21]、《陈云文集》[22]等。

另外,还出版了大量领导人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23]、《周恩来传》[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25]、《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26]、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27]等。

这些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组织了10万人、历时16年编写和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堪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这套丛书按部门、行业、省市、专题设卷,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3万余幅图片,全面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为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新中国建国4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开始面世②。

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约六七十种。

按照不同领域研究的专门史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28]、《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3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34]等。

按照历史阶段研究的专题史主要有:《1949~1989年的中国》丛书[35]、《“文化大革命”史稿》[36]、《中国改革开放史》[37]等。

集中研究重大事件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有:《抗美援朝战争史》[38]、《土地改革运动史》[39]、《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40]、《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41]等。

资料性著作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4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4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44]等。

据统计,每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比较有价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有300篇左右。

第四,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高等院校除在中共党史课程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外,并无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课程。

现在,不仅高校的历史系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其他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

为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教材[45]。

2006年,高等院校实行课程改革,进一步设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另外,自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当代中国研究所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以后,许多高校也自主设立了“当代中国史”专业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之下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还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学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视角,因而在学科建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究竟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是,那么,它与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属于中国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

但是,由于国家学科目录中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名称,所有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中的现代史,仍延续着建国初的定义,即上下限为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因此,我们主张把中国现代史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独立出来,将其上限定为1949年,并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合并,统一称为中国现代史,而不同意在不改变中国现代史上限的情况下,将其延伸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国当代史有明显的区别,理由是:国史以政治为主线,在研究对象方面侧重于上层政治和政策的演变;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范围较为宽广,对社会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46]。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的理解上过于狭窄了。

第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主线所谓主线,就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终,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走向的主要历史脉络。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也存在着不同认识。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当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一主线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47]。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以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历史主线,简明的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48]。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不一定是一条,可以是多条主线,具体说,主要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等。

第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主流历史的主流是相对于支流甚至逆流而言的。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全部过程和个别现象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甚至一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过严重灾难。

但这与当代中国历史的主流相比,只能算是支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历史的主流。

只有把握和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才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真正起到弄清事实、总结经验、找出规律、资政育人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期方法,主要有:“四阶段分期法”,即依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1976年以后);“三阶段分期法”,即分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7~1978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二阶段分期法”,主要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49~1978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

我们认为,历史分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件动态性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可以在平等的学术讨论中共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