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举升理论第10讲有杆泵预测技术

人工举升理论第10讲有杆泵预测技术

人工举升理论第10讲有杆泵 预测技术
概述
• 有杆抽油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的主要采油方式。由于 其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系统的复杂性,直到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才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 有杆抽油系统行为预测,指在已知抽油机-抽油杆 -抽油泵系统和井下工况的前提下,对该系统各部分的静 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以便对该系统参数及各部分进行 设计计算和选择。
•底部受力为零
•在一、二级界面处的位移和力必须相等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根据四个条件,解波动方程就得出二级杆的位移方程: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x=L处的位移为
•x=0处的力为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杆柱顶部固定,底部受一简谐位移激励的情况,边界条件为 :
根据虎克定律得到抽油杆内力fr,并对时 间取一次偏导数可得:
式中:
——抽油杆速度,m/s;
——抽油杆内力,N;
——液体对单位长度抽油杆的阻尼力,N/m;
——液体对抽油杆接箍的阻尼力,N/m。
杆柱与液体运动力学模型
•液柱运动模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连续方程为 液体密度是液体压力的函数
式中:
——液体密度,kg/m3;
•六种边界条件模拟示功图
下面给出了针对游梁式抽油机、单级杆柱、泵充满系数为100%条件下的一 组无因次关系曲线。
无因次柱塞冲程曲线
无因次光杆马力曲线
无因次光杆最大动载曲线
无因次光杆最小动载曲线
•API方法和预测模型的应用对比
适用范围
API方法
预测模型
抽油机
常规式
无限制
电机 杆柱 泵况
低转差率电机 无限制
5、泵尺寸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大泵举升的液体质量更多,惯 性载荷与质量成正比,所以大泵 的液体惯性力较大。
63.5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2.3
44.5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1.8
82.6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3.0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6、液体压缩系数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压缩系数低的液体更近似于固体。在 压缩量不变的情况下,低压缩系数的液 体需要的体积比较大。泵的最大载荷与 静液载之比与液体压缩系数成反比。
•3)固定阀关闭,游动阀打开: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凡尔校验: ✓校验固定凡尔打开
✓校验游动凡尔打开
✓校验双凡尔关闭 如果以上两个校验都不满足,则说明双凡尔关闭。已经计算的值fr、 vr、pf和vf都是正确的。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1、液体粘度的影响:
•可以看出,泵冲程随粘度 的增加而下降。因为粘性阻 力耗散了一部分系统能量。
液体惯性对柱塞载荷的影 响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3、井深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浅井与深井对比,其作用于泵 上静压和杆柱重力都比较小,从 这个意义上讲,浅井的液体静压 和杆柱重力相比显得较大。
井深371.86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2.4
井深914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1.3
井深152.4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2.8
•抽油杆柱运动力学模型
•上式经过数学变换及简化,可得下式:
•Gibbs方程
•式中
为井液对抽油杆阻尼系数。
•它是一个线性二阶偏微分方程(双曲型) 。
•方程的有限差分解:
•根据牛顿前差分公式:
•得出牛顿中心差分公式:
•方程的有限差分解:
•同理得:
•带入Gibbs方程,化简得到:
•有限差分格式
✓动载荷: •对悬点载荷,采用牛顿前插公式:
钢抽油杆
油管锚定、 液体充满
钢、混合杆、 加重杆
无限制
无因次柱塞冲程对比曲线
无因次柱塞冲程对比曲线
图中:a一S=3的四连杆运动;b一S=1.8的四连杆运动;c一有二次谐波的简谐运动 ;d一简谐运动;e一API曲线。
由对比曲线可知:(1)预测做出的曲线一般比API曲线偏高;(2)悬点运动规律的 改变较大地影响系统的工作状态,所以做出的曲线不重合;(3)无因次曲线b与c非常 一致或接近,这说明两者悬点运动规律近似,适当地加长连杆长度及减小曲柄半径,使 悬点运动规律更近似于简谐运动,从而可改善杆柱受力状况;(4)对应不同悬点位移 函数的数值模拟求得的无因次柱塞冲程曲线,均在N/N0=0.25处出现极值点。
考虑液体惯性的预测模型
•液体惯性对抽油系统运动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浅井 大泵大排量的情况下,影响较为明显。 •D.R. Doty和Z. Schmidt于1983年提出同时考虑了液体和 抽油杆运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基于三点假设: ➢油管锚定 ➢液柱不包含气体 ➢低转差率电机
•抽油杆运动模型:
由力的平衡可以得出
•针对该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S.G. Gibbs于1963年提出了 有杆抽油系统的行为预测模型,并于1977年进行了总结归 纳。
•预测有杆系统的行为包含描述杆柱运动的偏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包括 光杆运动条件及井下泵的抽汲条件)和初始条件。这构成了用以描述有 杆抽油系统动态的基本数学模型。
•杆柱运动偏微分方程为
•对泵处载荷,采用牛顿后插公式:
✓静载荷:
✓位移: •第i级杆下端的静伸长为: •第i级杆下端的静位移:
•泵处的静位移:
•收敛条件:
•令v=0,可得
•Hornbeck指出,有限差分解的Ui,j项的系数如果是负值的话,则其 解是不稳定的,所以有限差分解的收敛条件是:
•即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1、初始条件: •在确定初始条件时可以以静位移为初始条件,也可以假定任意的初始 条件例如零初始条件,一般经过3-4个循环就可以收敛到稳解。停止循 环的条件是
•在一、二级界面处的位移和力必须相等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根据四个条件,解波动方程就得出二级杆的位移方程: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x=0处的力为
•x=L处的力为
有杆抽油系统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测模型•通过数以万计油井的实践,证明API方法是可行的,但由 于该方法的诸多假设前提,使得在特殊情况(既不符合或 不完全符合假设前提)下的应用存在一定偏差。
•原苏联威尔诺夫斯 基根据振动理论推导 出考虑了抽油杆弹性 影响的悬点动载计算 公式,并计入了液柱 动载对振动的影响。
•美国“中西部研究所” 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完成了关于抽油杆模 拟计算的一些成果, 也就是目前的API方法 ,即1967年公布的API RP 11L“API有杆抽油 系统的设计计算推荐 方法”。
式中:
Dt——油管内径,m;
——液体压力,N/m。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1、初始条件: •选取驴头下死点为起始点,这时
2、边界条件: ✓地面边界条件 •地面边界条件有悬点速度vr(0,t)和油管压力pf(0,t):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井下边界条件 •1)游动阀和固定阀均关闭:
•2)游动阀关闭,固定阀打开:
•抽油杆柱振动特性分析:
•杆柱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有杆抽油系统的唯一重要因素。杆柱行为可以 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杆柱在顶部受正弦激励,底部自由; ➢杆柱在顶部固定,底部承受正弦位移。该位移的幅度和相位必须使泵 处的等效力和位移与简化前泵处的力和位移相等。如下图所示:
•杆柱运动的力学模型
•该力学模型可进一步简化为下图所示。
•力学模型的进一步简化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在不考虑重力和阻尼力的情况下,由力的平衡原理可以写出无阻尼波 动方程: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顶部边界条件为: •底部为自由端,其边界条件为:
•根据两个边界条件,可解得:
•——应力波(或声波)在杆中的传播速度,m/s。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x=L处的位移为
vf——液体速度,m/s;
pf——液体压力,N/m2;
At——油管内孔面积,m2 ;
Ar——抽油杆面积,m2;
Fft——油管内壁对单位长度液柱的
阻尼力,N/m。
杆柱与液体运动力学模型
•阻尼力计算:
抽油杆的阻尼分为三部分: ✓液体对单位长度抽油杆(不考 虑接箍)表面的粘性阻尼力Frf; ✓液体对接箍(折合为单位长度 抽油杆)表面的粘性阻尼力Fcf; ✓油管对单位长度抽油杆的摩擦 力Frt。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4、泵速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高泵速产生较高的加速度,可 以发现泵最大载荷与静液载之比 与泵速成正比。
泵速8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2.3
泵速5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1.9
泵速10.66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3.0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2、上边界条件: •上边界条件可以根据抽油机几何运动特性求出。
3、下边界条件:
•下边界条件则以泵的抽汲特性给定: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当
时,有
这意味着井下泵自由,不受载,它是下冲程游动凡尔打开的状态。
➢当
时,泵的状态成为
这意味着泵在某个位置固定不动,它是在液体载荷传递过程时的状
态。 ➢当
时,泵的状态成为
•1963年,S.G.Gibbs提出了 杆式抽油系统的预测模型 。
•1987年,D.J. Schafer和 J.W. Jennings解决了多级 杆及混合杆柱的设计问题 。
•1983年,D.R. Doty和Z. Schmidt提出了同时考虑液 体运动和抽油杆运动的预 测模型。
•1989年,余国安等提出了 同时考虑抽油杆、液柱和
API方法
•中西部研究所将有杆抽油系统设想为如下图所示的近似机械系统,即弹簧-质量-阻尼 系统。弹簧模拟抽油杆的弹性,集中质量模拟抽油杆的质量,阻尼模拟作用于抽油杆的 摩阻。然后采用电阻、电感、电容和导线组成的电路模拟这个近似机械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