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历史绝无可能简单地重演, 但时而会惊人的相似,美国,日本,台湾,香港,底部都是8倍市盈率左右(香港曾经百年一遇的最低点是6倍),1倍到1.2倍市净率。

A 股会否惊人的相似的重演?1990年2月,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台湾股市泡沫终于破灭。

台湾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

大盘在8个月内竟然跌掉了10000余点,跌的只剩下了零头,跌幅高达80.4%!一、台湾股市泡沫的历程、成因和影响历程。

台湾股市从启动到泡沫顶点经历了5年的时间。

85年7月台湾股市从600多点启动到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

受87年10月美国股灾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300多点。

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88年9月到达高点8870点。

受财政部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台湾股市开始第二次爆跌,最低至4873点。

随后,财政部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

1989年上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

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

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刺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超级股市泡沫。

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2485点。

成因。

首先是台湾经济持续高增长。

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

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

美国因经常项目逆差急剧增加而不断对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

美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台湾货币当局被迫对新台币实施缓慢升值政策。

第三是流动性过剩。

新台币的升值预期使得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

第四是投资渠道不畅。

由于投资渠道不畅,长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居民财富大部分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累积在银行体系。

当股市开始启动以后,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热情被调起,开始蜂拥入市,具体表现是开户数短期内激增。

至1989年底,台湾股民开户数已高达500万户,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

影响。

首先是对经济的影响。

新台币持续升值使得台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

同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岛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使台湾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外移。

岛内传统产业迅速衰退,引发产业空洞化趋势。

其次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新台币升值和股市暴涨导致岛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岛内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得到大幅提高。

第三是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台湾股市泡沫破灭使得台湾股市和楼市双双下跌,这又使得银行金融系统开始发生经营危机。

被股票和土地套牢的企业也因缺乏资金,营运陷入困境。

许多融资对象相继倒闭造成银行的呆账和坏账也大幅增加。

二、台湾股市泡沫的启示第一个启示是股市暴涨必有暴跌。

其实,每一位入市的投资者都知道股市暴涨必有暴跌这个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股市什么时候会暴跌?或者说股市什么时候开始具有暴跌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股市进入泡沫阶段以后随时都有暴跌的可能性。

国际上,诊断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联储模型法(FedModel)和托宾Q法。

其中,由于托宾Q法所需数据国内并不具备,故下面就以前三种方法来诊断我国当前的股市状态。

【1】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

9月3日,沪深总市值大约23.6万亿,加上香港上市的市值5.8亿和新加坡上市的市值4亿以后,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33.4万亿。

我们以最近一个整年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09万亿为计算基准,可以得出9月3日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58倍。

在美国股市的最近100年,这个指标最低为0.4,最高为1.6。

高点曾经到达过次,第一次高点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另一次发生在1999年。

台湾股市见顶时该指标为1.55,跌到底时为0.48。

因此,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也显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进入泡沫阶段。

【2】市盈率法。

由于动态市盈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故计算静态市盈率。

我们以最近一个整年2006年为计算基准可以得出我国股市2007年9月3日的静态整体平均市盈率大约为62倍。

当然按照中报数据推算,动态市盈率肯定比这个数据要低许多。

参照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见顶时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的事实,静态市盈率显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进入泡沫阶段。

【3】美联储模型法。

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实现的总的净利润是3781亿,按照2007年9月3日的沪深总市值计算,股票投资的回报率为1.6%。

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6%,扣除利息税后为3.42%。

抛开风险不谈,一年存款净收益已经大于股票投资收益率。

如果说上证综指4000点时尚处于投资阶段(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06%,扣除利息税后为2.448%,而当时股票投资的回报率为2.77%,一年存款净收益尚小于股票投资收益率),那么经过股市的不断上涨和央行2007年7、8两月的连续加息以及利息税的大幅下调,根据美联储模型法,目前我国股市也已经进入泡沫阶段。

第二个启示是牛市泡沫阶段的驾驭启示。

股市进入泡沫阶段并不意味着它马上就会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着此时投资于股市风险更大而回报更小。

台湾股市的大股灾(一)一个美丽的开始: 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似乎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

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

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彪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钱庄和投资公司月利息率达到4%,甚至6%以上。

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

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牛市行情。

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

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

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倒5000点以下。

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

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

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 Champion 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The Great Taiwan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

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

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彪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

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

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

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

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上涨近2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

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