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昌平区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北部山前平原地区,是首都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线上的一个大镇,多年来,依托市区,背靠昌平,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镇,全国小城镇试点镇。
随着北京市奥运行动计划的确立、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北七家镇凭借其北靠温榆河,南临主城区,拥抱中轴线,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成为京郊北部的炙手可热的“焦点地区”之一,发展势头迅猛。
受昌平区北七家镇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昌平区北七家镇总体规划》任务。
规划组于2002年8月底至9月底进驻北七家镇现场,在镇政府的领导下,镇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规划组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内容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镇域所辖21个行政村及天通苑边缘集团,并与镇里的小城镇办、开发办、城管科、经济发展科、统计科、派出所、社区中心、林业站等镇属单位进行了座谈。
同时还到昌平区规划局、土地局、绿委、环保局、供电局、地震局、水利局等部门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现状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一个多月之后,于2002年11月27日提出了北七家镇初步规划方案(高、中、低三个方案),向区规划局以及北七家镇政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与会领导对规模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之后,还得到我院的院长、院总工及所领导的指导,并于2002年12月25日提交了《空间发展研究》报告,并就中方案提出了两个用地布局方案,区规划局及镇政府的有关领导就功能定位、规模等研究方面提出要加强详细论证的建议。
规划小组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的意见,经过修改后于2003年1月15日在北七家镇召开规划研讨会,参会的有市规委、区规划局以及北七家镇政府的有关领导,与会领导提出北七家镇的总体规划要与市整体发展需要相结合,并与区的区域规划相结合,规划小组并就市的两个规划《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调整。
总之,在市、院、区及镇的领导下,经过多次的规划研讨会,在综合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规划小组进行了反复认真的多次修改和逐步的完善,现形成初步的成果上报市规委。
初步成果共分四部分内容: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空间发展研究报告和规划图册。
本次规划工作得到市规委、市规划院、区规划局及区有关部门及北七家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室的合作,在此深表谢意!一、基本概况(一)区位及基本情况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昌平区的东南部。
其四邻为顺义区、朝阳区、北苑边缘集团(东小口镇)、清河边缘集团(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沙河卫星城(七里渠乡)、百善镇、小汤山镇。
北七家镇距安定门、昌平区距离均约为18公里,东距首都机场约15公里,西距八达岭高速公路约12公里,南距奥运村边缘和13号线轻轨交通霍营站距离均约为2公里。
北七家镇北邻市六环路,镇域东部有京承高速公路,市级道路立汤路与定泗路在镇域内十字相交。
北七家镇镇域总面积60.45平方公里。
现北七家镇由原北七家镇、平西府镇和燕丹乡三个乡镇于1999年10月撤乡并镇,辖21个村庄,其中2个村已由天通苑开发建设。
现全镇域人口总计为164951人(未包括北苑北边缘集团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天通苑东区6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124951人(不计外来流动人口)。
(二)自然概况北七家镇地处温榆河南岸的平原地区,呈南高北低,地面海拔高度在27—40米之间,自然坡度1‰。
温榆河流经镇域最北部,沿东部镇界东南向流入顺义区境,其支流清河流经镇域东南境并汇入温榆河。
北七家地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半湿润区,主导风向北风、西北风、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集中在6-8月份,冬春两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年均气温11.8℃,无霜期约200天。
(三)工程地质该地区工程地质综合评价为Ⅱ、Ⅲ类区,地基经过适当处理,可进行工程建筑。
北西向南口——孙河隐伏断裂和北东向的黄庄——高丽营断裂斜穿镇域,建设工程需避开断裂带分布区,提高安全性。
二、规划背景北七家镇地处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尤其是在申奥成功后,使来北七家镇洽谈的开发商不下200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北七家镇原有的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在中国加入WTO、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申奥成功、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生态绿色环境的建设及昌平区建设北京后花园的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加之北京亚运村汽车贸易园区进驻北七家镇等的新情况,对城镇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及用地布局带来重要的影响。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镇域内复杂的土地属性,而大部分为国有土地属性的开发项目建设用地散布于现镇域内,如90年代初利用国有农场、养鸡场建设的名流花园、名佳花园等,未与城镇总体建设相结合,致使目前北七家镇的土地资源利用处于无序状态,现人口、用地均突破原规划(2000年版镇域规划的人口规模为4.7万人,用地规模为17.18平方公里),但镇内仍未形成一个明显的公共活动中心,旧村改造落后。
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北七家镇要抓住机遇,并从区域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总体规划来引导和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三、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1.从区域角度分析,并据北七家镇的区位特征、资源状况和其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的优、劣势等,科学认识北七家镇的发展前景,并重新确定其城镇性质和功能定位。
2.从产业选择、人口转化、环境保护、空间整合等方面,结合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大都市首都边缘区小城镇建设的模式。
3.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从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出发,通过土地空间整合,使自身发展和北京市整体规划相协调,在全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搞好空间整合规划,引导其适度和有序地发展,努力解决好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4.针对现状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建设项目又各自为政的状况,本次规划合理整合土地,并且落实北京市生态绿色环境的建设,科学选择空间发展模式。
四、规划范围和期限北七家镇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七家镇行政辖区,镇域总面积60.45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2—2010年。
五、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北京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5.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6.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7.昌平区区域规划;8.昌平区土地利用规划;9.2000年版《北七家镇镇域总体规划》(2000—2010年)。
10.国家及北京市有关小城镇的相关文件。
六、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一)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为:根据我国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围绕北京市提出“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维护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首先要保证落实北京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北七家镇作为全国小城镇的试点及农村城镇化的载体,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注重发展质量,要把其自身发展与北京市整体发展相协调,促进和引导其合理有序的发展,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性原则北七家镇的区位特征、资源状况和其现状经济社会条件,使得其远非一般的小城镇,因此必须在全市区域的范围内分析北七家镇的优势,在实现北京市整体现代化的同时,从区域功能协调角度以寻求北七家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2.系统整体优化原则从区域的角度,充分考虑北七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的优、劣势,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原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确定北七家镇的发展前景,促进其功能完善和经济繁荣,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充分协调、长远地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的生态化原则北七家镇位于北京“母亲河”温榆河的南岸、北京中轴线之北、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地区,因此,本规划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生态化建设,在满足人们丰富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舒适度,因此保护北七家镇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北七家镇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应大力提倡生态化的城镇发展模式。
4.高品质的原则北七家镇自身的区位、环境、交通等优势,加之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及奥运建设等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北七家镇作为全国试点镇,其发展潜力极大,本次规划重在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性质和规模,切实提高其城镇质量和综合水平,充分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营造京郊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水平的生态高尚小城镇。
5.集约化的原则由于北七家镇的地域有限,面对宏伟的目标,必须本着集约的原则,远近结合,更新与拓展结合,合理布局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建设,节约有限的土地。
七、社会经济发展(一)社会经济现状及问题1. 现状北七家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GDP达到3.5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各占13.1%、24.5%、62.4%,按农村人口计人均GDP为13680元。
1990-2002年GDP年平均递增率为9.24%,在房地产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自96年起以来年平均增长率为25.3%。
目前第三产业中主要为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和其它。
第二产业中主要为工业,现有“两园四区”产业园区,“两园”既北七家工业科技园和宏福创业园,均列入北京市55家重点工业小区,而且还享受中关村科技园的优惠政策,现有27家企业,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39亿元;“四区”为白庙、八仙、歇甲、鲁疃工业小区,共有73家企业,主要为建筑类企业,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47亿元。
第一产业基本形成农牧并举的格局。
2001年北七家镇农村经济纯收入为27854万元,1990年为7078.1万元,1990-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2%。
2001年人均劳动所得为6773元,1990年为1527元,1990-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3.2%。
现北七家镇税收为12851万元,其中顺天通的建筑营业税为6000万元,占总税收的47%;房地产税收约为2441万元,占总税收的19%。
2000年总税收为3693万元,2000-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1%。
2. 问题现存问题主要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调整改造提升,就业门路需要进一步拓宽,以提高本镇的经济运行质量。
北七家镇产业结构现已转为“三、二、一”的格局。
但第三产业中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明显不足;第二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尚未形成以有特色的核心产业为主导、各产业分工合作明确的工业簇群,缺乏长远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产业未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税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成长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对最优区位的追寻,以及国际经贸活动中有关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宽松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变得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