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用文化

汉语语用文化

浅谈“汉语语用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交际用语和谈话方式。

我想正是由于这种“习惯成自然”,很少有人思考过语言运用的原理及其所引申出的一系列内容。

很多学者在对人的语言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却又确实存在的理论,进而形成了语用学这门学科。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运用呢?简单的说,语言运用就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由于语言运用是一种交际双方的互动行为,同时又有多种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比如社会观念、文化背景等,所以,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比如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或空间、场景等。

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即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思想,也是人们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又有许多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一般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的民族性”特征就导致了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用意义的差别,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一个词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语用意义”,这个就是所谓的语言的“社会意义”。

正是这种语言的社会意义,造成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所传递的意义的差异性,进而在一定范围上形成了文化的冲突和交流的障碍。

比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其静态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汉语中的这个“狗”往往用来表示一些反面的意象,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而在英语中,像“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就分别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意思,显然并不是什么反面形象,而是美好形象的代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些词语的本意或许在各种语言中大体一样,但是由于受语言本身所在的文化氛围的制约,其“语用意义”就会有类似天壤之别的差异,在现实交际中,这样的情况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从而避免我们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便。

我们知道语用原则主要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至于合作原则,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两个人进行交际,就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这一原则,否则的话他们的交际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但对于礼貌原则,虽然它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礼貌被认为是社会各个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礼貌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礼貌原则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

礼貌语言行为是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并与该文化的其他因素有密切联系。

中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十分明显,由文化决定的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迥异。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礼义者,治之始也。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下尊卑。

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因此,中国的“礼”往往比西方的礼貌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文化特色。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在西方文化之中,因此对于中国这个独特的礼仪之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

在尊重西方的礼貌原则基础上,我国学者又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补充,从而丰富了礼貌原则的内涵,使之更适合我国的文化背景。

顾日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在汉语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即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等;谦虚,即贬己尊人;态度热情,
即对对方热情关心;温文尔雅,指对他人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

我想这几个方面是十分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理的,尽管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是的交际无法合理有效的进行,但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十分渴望礼貌的与他人进行沟通的。

在汉文化中,自卑以尊人是礼貌的核心部分,“夫礼者,屈以尊人。

”在谈及自己时,喜欢自谦和自贬,以示谦虚,这通常让外国人感到不解。

比如,外国人夸你漂亮,但我们往往会谦虚的说“哪里哪里”之类的客套话。

我想这应该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产生的相应礼貌用语,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现象。

此外,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别,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也必然存在差别。

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取舍上,中国人更注重礼貌原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考虑如何不伤害对方的面子,至于话语中的意义则更多需要听话者自己去体会了,所谓“点到为止”。

有时为了避免交际的冲突甚至难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同样不被外国人所理解。

中国人的礼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

汉语的称呼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礼貌原则,中国人之间辈分分明,长幼有序,如学生见到老师后不能直呼其名,免得有失体统,而西方却恰恰相反,老师总是希望学生称呼自己的名字以示亲近。

中国的称呼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恰当的称呼能产生和谐的交际效果,而且汉语文化的称呼更多的随个人的地位和身份而变化。

语用文化是由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制约的,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便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语用文化。

我们不能片面的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文化,而是要从宏观的角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尽量适应其中的语言运用的原则与交际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