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4 秦始皇

高中历史选修4 秦始皇


材料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 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 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 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 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 之在政,不在于制,……。” (3)材料四柳宗元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赞同这一观 点吗?请论证你对这一论点的看法。
拓展训练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时势”,请结合本课 关于秦始皇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6分)
参考思路:
1、(提练观点) 摆正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中。 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 2、(史论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 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评论观点) 我们在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决不能否认个别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秦的暴政
1)表现 积:控制了思想,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 1、焚书坑儒 集权;
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滥用民力,强修长城 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4、严刑酷法 2)影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 ——秦朝二世而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显示其地位不可僭越
(2)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辅 全佐 国皇 政帝 务处 理
御史 大夫
诏执 检令 掌 查, 奏 事兼 章 务理 , 。国 下 家达
太 尉
管 理 军 务
三公
九 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课堂思考题4: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 一场宫廷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 为臵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 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 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臵诸侯不便。”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②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对后世有何影响?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他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行政区划奠 定基础。
文化上:统一文字
小篆
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6、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发展 皇权 1、萌芽——战国 至高 2、建立——秦朝 2、核心内容 无上
1、含义: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加强——北宋
6、发展——元朝
7、强化——明清
8、消亡——1911年辛亥革命, 清王朝的覆灭
柳宗元的中心论点是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其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严刑峻法,加重赋税,大量征发兵役和徭役,结 果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秦朝的统治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而不是因为 地方分裂或者叛乱,所以和郡县制没有关系。
(4)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 系。(3分) 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王朝衰亡是多重原因促成的;
课堂延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1、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 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 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 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 而言,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1、发展演变进程(轨迹) 2、核心内容 3、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4、原因分析: 5、影响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 ①经济基础 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理论基础 韩非子法家思想: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 2、明清时期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原因及认识? ①原因 为了延缓(挽救)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认识 (见下面的影响)
图二:战国形势图
课堂思考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至秦王,续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 振长策(马鞭)而御(驾驶)宇内,吞二周(东周、西周两 个小国)而亡诸侯,履至尊(登上至高位臵)而制(统治) 六合(天下)。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 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得到哪 些有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 商鞅变法使秦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领域全面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 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统一的意义 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 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 为各族人民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皇帝制度(特点)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显示其权力不可转移
课堂思考1:观察下列二幅地图,回答问题。
春秋列国
(1)这两副图所反映的时代政 治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春秋: 诸侯争霸;奴隶制瓦解。 战国: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运动开展;封 建制逐步确立。
图一:春秋形势图
(2)概括这两幅图所反映的我 国历史发展趋势。(4分) 形势: 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 制度: 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拓展训练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时势”,请结合本课 关于秦始皇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6分)
分析: 1、马克思说:“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历史人 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他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 来。” 2、每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的 活动是历史的产物,其一言一行必然受到历史的制约。 3、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人们可发挥主 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时势造英雄是指英雄是顺应历 史发展出潮流而应运而生的。而英雄造时势则片面夸大 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心主义,忽视或否认人民群众 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选修4
双峰县第七中学
高三教学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制作:宋阳坤
2013年1月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 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 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 史功过。 • 过程与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 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 史人物。 •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 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 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商鞅
秦统一六国
1)先灭弱韩:公元前230年 咸 2)离间灭赵:公元前228年 阳 3)水灌灭魏:公元前225年 4)王翦灭楚:公元前223年 5)北灭燕国:公元前222年 6)完胜灭齐:公元前221年

10 年
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 课堂思考3、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1、秦统一的原因 1)客观条件:(历史趋势;秦国实力) ① 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 加强;(统一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 ② 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 商鞅变法——秦实力最强 A、政治——确立封建制度 B、经济——封建经济发展 C、军事——虎狼之师(军功爵制) (嬴政个人素质、雄才大略) 2)主观条件: ① 措施: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秦始皇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 策略正确:先弱后强,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清(顶峰)
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发展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1、君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 1、君主权力不断地强化, 相权不断地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地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地缩小。
6、影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何种制度取决于当时社会实际。
煮酒论英雄 ——评价秦始皇功过是非
功: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顺应历史潮流, 符合人民愿望。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 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通过统一战争等,巩固了 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严刑峻法、徭役赋税沉重,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阶级矛盾, 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材料一:秦的灭亡是由于推行郡县制; 材料二:秦的灭亡是由于暴政,而非郡县制的推行; 材料三:秦推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1分)请简述你 的理由。(4分)
推行郡县制与秦的灭亡无关。 理由:郡县制的作用与秦亡的原因。
归纳:巩固统一 ——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项目 措施 政治 1、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4、颁布《秦律》,严刑酷法 军事 1、南征百越,修灵渠,设四郡 2、北击匈奴,修长城 思想 1、统一文字 文化 2、焚书坑儒; 经济 1、统一度量衡; 2、统一货币; 交通 1、陆:修筑驰道、直道; 2、水:人工渠道 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 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 巩固统一 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巩固统一; 钳制思想,扼杀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交流 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 巩固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