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领域改革得不 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 础性地位越来越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应定义在 “职业基础性”上,也就是说通过中职学校两至三年的学习, 能为学生走向基础性的工作岗位,走向高等职业院校,乃至 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因此,无论是 文化基础、专项理论还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课程,都必须 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和“过渡性”特点,促使中职学校实 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办学目标。这是学习者从 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给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定的心 理定位。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功能
——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俄国著名教育家鸟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 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 才能形成人格。”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 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中等职业教育旨在有效构 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 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教养,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 的规划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要让学生学生活的本领、学 生存的能力、学生长的才干、学生态的科学、学生命的真谛, 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完善,人生的完美。让“一颗树摇动一 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雅斯 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2)课程专业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是通过各专业课程实施来实现 的。因此,在课程总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各专业课程都有相 应的课程目标,也是对课程总目标的一级分解,这种课程目 标往往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如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 的: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 面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行业企业, 培养从事客货汽车使用、维护、修理、检测、维修接待等工 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课程门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的实施是以各个不同门类课程 为单位推进的。因此,不同门类的课程也都有明确的课程目 标。每个门类的课程目标都是课程总目标在课某一专业某一 门类特定内容的具体化。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不同专业 由多门类课程构成,各门类课程目标构成专业课程目标,各 专业课程目标总和即为课程总目标。
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中等职业教育作 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和阶段的教育,就有特定 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 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 统领作用。课程目标作为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 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体现课程自身的性质 和理念。教学目标则是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教学目标作为 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教育的理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 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目 标时要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宗旨,实质上,教 学目标就是对课程目标的精细化。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中等职业教 育课程的设计编制、组织实施和结果评价中所 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学生 学习某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 预期结果。从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看,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 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能体现的是教 育的总体价值,是宏观上的价值总量;培养目 标则是指不同性质或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的内涵表述
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来看,对课程这一概念有着 不同的理解与表述。这里,对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 进行了一番梳理,提出如下课程定义的“四分说”:
1、学科门类说 2、目标计划说 3、经验体验说 4、环境活动说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既然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那么中学职业教育的课程就不仅包括所有理 论教学的内容,而且包括所在中职学校或合 作企业及其他机构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就是职业教育 机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所规定的全 部教学内容和全套教学活动的总和。
从功能上说,中等职业教育课题程目标 为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与教学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与教学 评价等诸方面提供了依据。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分类
1、层次分类法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可分为课 程总体目标、课程分专业目标和课程门类目标三类。 (1)课程总体目标 即课程总体方案目标,为开发具体的每个门类 课程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提供方向和依据。实际上, 课程总体目标是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和宏 观反映,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不可量化的概念表述, 其中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这个 意义上的具体呈现,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 案”的制订无疑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模块化课程模式
(教育的课程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行为导向课程模式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因 素很多,从实际的职业教育活动来看,培养 目标与培养对象对其影响应该最直接。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从“学科知识” 到“经验判断”两个维度来确定其基本取向 的。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2)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 究所)把职业教育课程特点归纳为:
一是定向性 二是应用性 三是整体性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职 业定向性。 从内容上说,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主,专业 课程体系是建立在满足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 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基础之上的; 从形式上说,职业教育课程呈现虽然类型和方 式多种多样,但其都是建立满足遵循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岗位工 作的一致性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从需求上看,职业教育课程是从转岗、跨岗位 能力培养殖的需要,其课程要与地区、行业的实际 需求情况相适应,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相适 应,要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这种应变性实际上就 是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特点的具体反映。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从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出发,不难看出, 其课程选择无外乎有这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程价值观的确定; 二是课程目标的确定; 三是课程选择基本取向的确定; 四是课程要素(内容)的确定。
五、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基本模式的理论研究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就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与评 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其主要代表是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 泰勒创立的 “泰勒模式”。
2、价取取向分类法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 中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着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这里 根据前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分为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在此不再赘 述。
3、行为过程分类法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某专 业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行为过程和最终结果都要有 明确的目标。这样,即把课程实施行为过程和结果 上的目标明确为过程目标和终结目标。 (1)过程目标。 指学生在某一门类课程实施过 程中阶段性目标, 也称促成性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特 征就是过程性和分散性。过程目标是终结目标达成 前必须实现的目标,换句话说,完成众多分散性过 程目标才能达成终结目标。
(三)中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2、定向性原则 3、应用性原则 4、基础性原则
(四)中职教育课程目标的依据
1、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根本需 要为依据; 2、以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规格的基本要求 为依据; 3、以课程之于学科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为 依据。
(五)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因为职教,我们相逢; 因为职教,我们相识。 同是职教人,携手铸辉煌。
——衷心感谢贵校的盛情邀约!
专业· 课程· 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
霍山职业学校 程先畏
2016-10-10
序
言
一、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词源学说
据专家考证,“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朝孔颍 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小雅· 巧言》中“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一句做了这样的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制”。孔颍达用“课程”一词指”寝庙”,喻其“伟 业”之义。其内涵广盖,已非今日教育之课程所及。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 “curriculum”(课程)一词,即“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其 原意为“跑道”的意思。因此,西方根据这个词源来定义课 程,即为“学习进程”(course of study),简述为“学 程”。一般来说,经典的关于课程的定义是“跑道”,强调 的是“道”,即“路径”。现代意义的课程,更多强调的是 “跑”也就是“过程”。
(2)终结目标。 就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课程实施的终结目标 就是完成特定的工作(学习)任务,实现自 身价值。所以终结目标表述一般都要尽可能 接近于某一专业未来职业生活和现实的真实 的工作情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也都要在 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终结目标往 往被分解成过程目标,并通过过程目标的完 成来实现。
(一)课程词源学说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课程思想都不是当代教 育理念上的课程,而美国课程学者鲍比特在1918年 出版的《课程》一书,则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专属的 教育领域概念的诞生,《课程》可以说也是现代课 程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和奠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课程研究的步步深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不 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