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礼”的抗争
浅析《西厢记》崔莺莺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厢记》真正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莺莺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
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她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
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
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光辉女性形象,时代的叛逆性是指她在遇到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
她渴望爱情,但又不肯露真情,一旦步入爱河,便热情奔放,势不可当。
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当崔莺莺与红娘在烧香祝愿的时候,张珙便试探性地念诗回:“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愠皓魄,不见目中人”,崔莺莺便立即和诗回:“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这组和诗使得对于崔莺莺来说,是她为获取理想爱情而喊出的心声,也是她在心理与行动上“情”与“礼”的抗争,在诗中,崔莺莺表露出她对父母之命的不满,她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 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
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
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不禁长叹:“你差怨我,这都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
”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
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
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
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当张生在受到崔莺莺的斥责后,便害了相思病,在这种情形下,深受着“情”的折磨的崔莺莺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她毅然抛弃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地向张珙表白爱情。
至此,张珙与崔莺莺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
崔莺莺在这里就表现出是一个光辉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
她对张生的爱,纯
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
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表现出对门第观念、功名富贵的蔑视.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里的莺莺,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二、“情”与“礼”的抗争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
崔莺莺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相国之府,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从针织女工,诗词尺算到封建礼法的教育,这些都使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贵族小姐,正是这深厚的封建教育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她既想向张生表达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大家闺秀的矜持与礼教。
在她的性格的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贵族小姐在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时所经受的“情”与“礼”的抗争。
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
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
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
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
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剧作者王实甫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作者所处的元代,对于妇女来说,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制约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
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追求幸福生活。
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集中地体现在莺莺对其母亲崔老夫人的反抗上。
崔老夫人虽然出现的场次并不多,但这个封建家长代表了顽固而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卫士。
作者就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的发展来突出莺莺的反叛精神,体现了莺莺人物形象中的一个真实特点。
莺莺对张生一见倾心,但是老夫人一心维护相国门第。
“赖婚”激起了莺莺的反抗心理,当时莺莺愤愤埋怨:“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当听说张生因此而病倒时,内疚不已。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并指责其娘:“好共歹不着你落空。
”可以说“, 赖婚”事件是莺莺与老夫人矛盾冲突白热化的导火线,并且使莺莺的反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执著。
“幽会”和“私合”,则是莺莺向老夫人的公开挑战,她以实际行动宣布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叛逆,她从来就“不告而出闺门”,频频与张生幽会,私合,并一发不可收拾。
老夫人“拷红”问出实情后,莺莺也毫无畏惧。
整个剧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当时青年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永不后悔,誓不回头的精神风貌,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莺莺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在“情”与“礼”的抗争中彰显出她丰富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