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正因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如此的多面生动、令人难忘,使得我们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不难发现她的影子。

大家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中那个“一笑姻缘”说的是当时的江南风流才子唐寅,有一天在苏州城外的一艘船上作画,看见一艘画舫从旁边经过,船上有一美貌婢女嫣然一笑,唐寅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能自已,抛下众人尾随而去。

后来想尽办法,卖身华府,历经艰难,抱得美人归,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这段场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西厢记》中,张生在普救寺邂逅莺莺后惊为天人,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看到有人,立即掩着莺莺急速离开,不想莺莺离去之际,偷觑回眸,顾盼流连之间,张生已是魂飞魄散,魂不守舍,即使“兰麝香仍在,环佩声渐远”。

张生情不自禁的感叹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福利业冤。

”和唐寅一样,张生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可见,为爱情抛下一切并不是唐寅的首创。

莺莺的回眸举动绝不是完全无意识的。

上文已经介绍了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女子必须遵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制度下,莺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适当的时候,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张生的出现正是点燃莺莺内心希望的火种。

且看就《惊艳》第三折中红娘与莺莺的对话:“(红云)姐姐,你不知。

我对你说一件好笑勾当。

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

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姐姐,却是谁问他来”“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旦笑云)“红娘,休对老夫人说……”这一个笑字,便是莺莺对张生的看似呆傻的举动的心领神会,不对老夫人说则注定了以后的故事必定是会引起封建家长强烈反对的曲折故事。

所以,莺莺的回眸,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正是有了莺莺、秋香们回眸的一瞬,无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前文中在分析崔莺莺这一形象时对她的聪慧之处一一作了列举。

正是因为王实甫的塑造太过出色,后世的许多聪慧女子形象不少都是脱胎于此。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红楼梦》中探春一角。

探春的聪敏果敢比莹莹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起泼辣势力的王熙凤,探春的修养和眼光更为出色。

她的抱负远大,只是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无从施展,但在管理宁国府的家务事中,面对突发困难毫不慌乱,显露除的出的果断和严格让许多男人也自愧不如。

对探春的才干和果敢表示赞叹的时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西厢记》中崔莺莺在《寺警》一折中的表现。

贼将孙飞虎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慌乱成一团,这时最为镇定沉着的反而是这一事件利害最直接的关系人—莺莺。

莺莺在贼兵压境的情况下,冷静思考,作出了既能退贼,又能解决自己爱情困境的层层计策,她的聪慧和勇气显露无疑:
(夫人云)老身年六十岁,不为寿夭;奈孩儿年少,未得从夫,却如之奈何?(旦云)孩儿有一计,想来只是将我与贼汉为妻,庶可免一家儿性命。

莺莺的这一计既有为众人舍生取义的最坏打算,也拿准了老夫人出于爱女之心和家族门楣必定不会同意。

果然,崔夫人没有答应。

再看莺莺如何对崔夫人陈述牺牲自己、保全众人的出发点:
(夫人云)小姐却是怎生?(旦云)不如将我与贼人,其便有五:
【后庭花】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须是崔家后代孙。

这时的莺莺思虑周全、勇于担当的气概优胜男子:牺牲自己,既能使母亲等家人免受骚扰,又能使普救寺这一佛家境地免受荼毒,僧众也能平安,父亲的亡灵得以安宁,崔家后人得以存世。

母亲不同意的情况下,莺莺又提出了另一方案:“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

”这是比最初方案更优一步的解决方法。

嫁给英雄毕竟强于嫁给贼汉,况且莺莺对张生还抱有极大的希冀,也许对张生和自己这都是化解困境的唯一机会。

果然,张生没有让莺莺失望,终于挺身而出了,搬来古旧杜确将军退敌解困,莺莺有惊无险地度过这一难关。

如果崔夫人就此兑现承诺,莺莺和张生的美满婚姻就会也就成就了。

虽然,又发生了悔婚的波折,但莺莺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的有勇有谋、从容镇定,使以自己和探春为代表的智慧女性形象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莺莺是相府千金,即使她勇敢、聪慧、叛逆、多情,她身上也不免有小女子在面临爱情时的犹疑反复,这一点上《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其何其相似。

欲迎还拒、蔑视正统,与黛玉相比,莺莺更具有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她的反复无常惹得
张生忧思成疾,莺莺既怕张生自惭形秽、萌生退意,又难以抑制和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已经做出了以身相许的决定。

她传诗给张生表明心迹:“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

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后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

”这一点上莺莺比只会对月嗟叹,葬花落泪的黛玉不知强了多少倍。

淡薄功名,不计钱财上莺莺与黛玉一脉相承。

幸运的是张生也没有辜负莺莺的期望,即使崔夫人展开金钱攻势,引诱他离开莺莺也没有成功。

后来,崔夫人抛出了功名立身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莺莺没有理由阻止,但对所求功名,她是打心眼里鄙视的,认为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

她要的是张生这个人,所以叮嘱他“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感伤于“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担忧的是“一春鱼雁无消息”、“青鸾有信频须寄,金榜无名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纠纠结结、愁肠百结的小儿女心态袒露无疑。

难道不像那个高洁孤傲、用情至真的黛玉吗?对宝玉,黛玉始终只要求两情相悦,从不拿登科入仕的世俗成功的标准来要求他,因此,宝玉才会觉得知音难得,与她心灵相通。

所幸的是,莺莺最终等来了功成名就的张生,《西厢记》有了一个大团圆的喜庆结局,这让无数憧憬美好爱情和自由婚姻的男女燃起希望的火种。

如果真的像有些研究者考证的那样,再长亭送别之后,《西厢记》就戛然而止了,大团圆结局是后来人续作的,那么《西厢记》就成了引人无限遐思的爱情悬疑剧,莺莺和张生的最终结局让人难聊。

不过,笔者倒是认为这不像王实甫创造的初衷。

从王实甫对剧中各种人物的设置和描绘的风格来看,一直都是轻松、活泼、有趣的,王实甫对于这场爱情故事的讲述也是沿用了光明乐观的基调,对莺莺的赞赏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如果让莺莺的前途难料,一是显然失去了作者用作品树立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的意义,另一方面和作品整体的风格也不太相符。

至此,通过对《西厢记》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设计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对莺莺外在形象和内部性格的描绘和塑造具体细节的梳理,崔莺莺这一美丽、温柔、多情、聪慧、勇敢的女性形象已清晰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