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教案徐萍襄阳市护校教案班级:1409第 1 次课学时2节课型理论时间2014-9-19教学课题:社交礼仪的概述社交礼仪的内涵和特点教学重,难点:社交礼仪的起源、发展教学媒体:教材、资料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检测题及作业:社交礼仪的内涵课后评价: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1.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传统源远流长,其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礼”字构成的奥妙“礼”的繁体写作“禮”,左边的“示”指神灵,右边的“豐”是一种专门用开祭祀活动的盛美满食的器皿,所以,“礼”的意思就是端着供品向神灵表示敬意。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是一种敬神祈福的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2.人类不仅敬畏力量强大的自然诸神,而且崇拜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英雄。
例如:传说中的造人补天氏女祸。
教人农桑的伏羲氏。
他们由人升格为神,受到后世的祭奠,进而,人们觉得死去的祖先也须享受祭祀,活着的长辈更亦应该受到尊敬。
因此,礼仪不仅是人神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是人与人文间的交流方式。
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形成一种天然的人伦关系。
并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但这种关系还需要以一些特定的人际交往方式加以确认,于是礼仪便形成了。
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1.传统礼仪的滥觞期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形成了一套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包括敬神礼仪,政治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尚无灵魂观念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已产生灵魂不死,丧葬礼仪的萌芽期距今六七千年前陕西半坡人-------丧葬礼仪的进步期炎黄时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慢慢的解体,礼仪最初是一种氏族社会的习惯,用以体现男女长幼等方面的差别。
发展到炎黄时代,则逐渐转变成一种阶级社会里分辨上下尊卑的制度。
尧舜时代,各种礼仪的发展更加系统。
“五典”即五种人伦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即:人与人之间一切交往的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需要一定的举止行为加以强化,于是跪拜,作揖,拱手等礼节更广泛地应用到交往中了。
案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圣贤的典范作用,礼仪道德的制定和倡导者应该成为遵行礼仪的模范,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含义:礼仪作为外部的行为规范,应该以内心的仁德为支撑。
一方面端正内心,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修正行为,培养良好的修养。
只有自己身心俱正,才会具有巨大的道德高召力。
2.传统礼仪的形成期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礼仪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文化发生了长足的进步。
奴隶主阶段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编曲编订了较为完备的王朝礼乐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确定了影响后世的礼仪文化传统。
《论语.为政》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诚如孔子所言,后代的礼通常是前代的礼的继承和发展,而在悠久的中国古代历史里,“周礼”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周礼不仅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典章制度。
礼具有法律的性质和作用,从个人到国家的一切行动都必须纳入它的轨道,以体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的阶级社会原则,从而维护周代的王朝统治。
3.传统礼仪的变革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礼仪的变革期。
这一时期,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同时各诸侯国势力增强,东周王朝无力以传统的礼乐制度对之加以约束,于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非常推崇周代的礼制,认为“克已复礼为仁”,要求以周礼来约束人的一切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传统礼仪的强化和衰弱期从秦汉时代到清朝末年是我国封建礼仪逐渐强化走向衰弱的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施行过度,二世而亡;以礼治国,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核心统治政策。
三.中国现代礼仪的行成期从近代直至今天是我国现代礼仪形成的时期。
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自1880年鸦片战争始。
这一时期,人们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方面,封建礼教本身具有强烈的等级色彩;另一方面,历代统治者以封建礼教钳制百姓,自己却不遵行,满嘴里道德仁义,一肚子男盗女娼,封建礼教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虚伪面目。
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礼仪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男女平等、互相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确立起来,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礼尚往来等传统礼仪的精华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节礼仪的内涵和特点一、社交礼仪的内涵“礼”本意是敬神,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又称礼教、礼数等。
现在泛指对交流地象的敬意,是社交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涵盖礼貌、礼节和礼仪等方面。
“礼貌”:是在待人接物中表示谦虚恭敬的行为方式。
a、表示礼貌的语言有:敬语、谦语、雅语。
如:敬语:“你”与“您”谦语:“儿子”与“犬子”、“女儿”与“小女”雅语:文人墨客b、表示礼貌的举止有:点头、微笑、握手、鞠躬等。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是否懂礼貌,说明其是否有较好的道德品质。
“礼节”: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善、祝福、安慰等情感和态度的惯用形式。
如:慰问病人送花篮或果篮,清明上坟行鞠躬礼或跪拜礼。
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是否能得体地运用礼节,体现了其是否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礼仪”:如果说礼节表示礼貌的具体行为,那么,礼仪是表示礼貌的具体仪式。
如:迎接外国首脑鸣礼炮,新楼落成要剪彩,礼仪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社交礼仪的特点:(一)、继承性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它按照人们的交往习惯以准则的形式固定并传承下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之一。
中国传统礼仪讲究:1.尊老爱幼、敬贤扶弱2.礼尚往来、遵时守约对于不符合现代化平等交往原则的部分礼仪,应该加以甄别和摒弃。
(二)、民族性礼仪具有民族性,它与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心理文化和历史演进密不可分,礼仪反映了一个民族人文明的民发展程度。
两个方面:1、继承本民族优良的礼仪传统。
2、入乡随俗(三)、变更性它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如:在过去,跪拜礼经常使用,而今,它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用手去抚摸小孩的头是对小孩表示喜爱的方式。
而在东南亚,位于身体最高部位的头被认为是神明停留的地方,神圣无比,尤其是小孩,绝对不要去触摸。
(四)、针对性礼仪具有针对性,它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因为性别年龄,阶层的差别,其表达和效能都会有所区分。
如:男士行握手礼时,如果对方也是男士,不妨主动一些,但对方是女士,则应该等女士先做出表示,过于主动是唐突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骚扰.襄樊护校教案班级1409 第2 次课学时2节课型时间:2014-9-29 教学课题:礼仪的原则和功能教学重,难点:礼仪的功能、原则教学媒体:同上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检测题及作业:1、举例说明礼仪的特点?课后评价:课堂气氛活跃,纪律好!第三节礼仪的原则和功能孔子曰:“礼文用,和为贵”。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需要遵循尊重、宽容、适度和自律原则。
一、社交礼仪的原则(一)、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和品质,表现为不说谎、不骗人、不虚伪、不娇饰。
尊重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维护,表现为彬彬有礼,有礼貌地与对方交往,不刺探其隐私,不干扰其私生活。
真诚和尊重是社交礼仪中首先要遵守的原则。
例:1、“骗人一次,终身无友”。
想要获得他人的友谊,先要争取对方的信任,取信于人则须坦坦荡荡,待人以诚。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也是双向的,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先要做到尊重他人。
举例、分析(二)、守信宽容的原则守信,也就是讲求信用。
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取信于人是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守时,约定好时间的见面、会议、会谈,按时到达。
2、守约,无论口头约定,手面约定,一定要完成,做到。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许诺。
宽容,是一种宽大的气度美德。
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等方面的容纳。
二、对他人的失误或非原则性错误的包容。
1、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与人之间由于出身、经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观念和信仰。
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推已及人,以德报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三)、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是现代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和传统的等级社会人际交往的最大不同之处。
适度,表现行为举止既不冷淡,也不过分热情。
既不倨傲无礼,也不低三下四。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间,如不善于调整距离,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其结果大都会与良好的愿望相反。
举例、分析课后练习:1、举例说明礼仪的特点?2、礼仪具有哪些功能?襄樊护校教案班级:1409 第3次课学时2节课型:理论时间2014-10-10教学课题:第二章个人礼仪仪容礼仪着装礼仪教学重,难点:仪容美的内容及标准着装的原则及色彩的搭配、配饰教学媒体:同上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见续页检测题及作业:按要求练习站、走、坐姿课后评价:第二章个人礼仪个人礼仪是社交礼仪的起点和基础,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和社会活动准则。
包括个人仪容仪表,举止言谈、接人待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集中体现了个人的首先品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程度。
一、仪容礼仪(一)、仪容美的内容仪容即容貌,是个人在社交场合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对你的总体评价。
1、仪容美包括三个方面:a、自然美、天生丽质,令人赏心悦目。
b、修饰美、根据个人条件和社会规范,对仪容修饰,扬长避短。
c、内在美、文化训练,艺术薰陶,道德培养。
(二)、仪容美的标准塑造仪容美、要求达到三个标准:自然、协调、美观。
二、体态礼仪体态,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中的站、坐、走等姿态。
达芬·奇曾说:“从仪态知觉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站———如松一般挺拔正确的站姿能衬托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风度,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大进,积极向上的印象。
标准站姿:1、头摆正,双目平视,嘴角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