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礼仪教案

社交礼仪教案

社交礼仪教案Social etiquette lesson plan社交礼仪教案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常用的称呼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

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

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a)、只称职务。

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

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

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如:×××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仅称职称。

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b)、在职称前加姓氏。

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在职称前加姓名。

适合于正式的场合。

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

有四种情况:a)、仅称学衔。

“博士”b)、加姓氏。

刘博士c)、加姓名。

刘选博士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

如:法学博士刘选。

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

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

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

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

如:小姐、女士、夫人、太太。

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

男的叫“先生”。

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① 对自己亲属的称呼。

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①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如“秦公”“谢老”.被尊称的人名字是双音,将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称周培公先生为“培老”.②姓名的称呼.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直呼其姓名,如“王迎”,“李香”;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呼其名,在被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马”,“大李”,“小杜”. 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晓龙”等;但不可对异性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③亲近的称呼.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等.对一般(普通)人的称呼: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人,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 同志;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等;3、外交中的称呼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显得千差万别。

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一般都可以称小姐、女士、夫人、先生。

还有称其职务和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的。

如“市长先生”“大使阁下”。

对军界人士,称军衔。

“将军”“上校”“上尉”“元帅”。

对宗教人士,称呼其神职.如“牧师”“神父”“传教士”。

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为称呼。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如“理查德?尼克松”。

女子结婚后,通常她的姓名由本名与夫姓组成。

如“玛格丽特?撒切尔”,玛格丽特为本名,后面为夫姓。

有些英美人的姓名前会冠以“小”字,如:“小乔治?威廉斯”,这个小字与年龄无关,而是表示他沿用了父名或父辈之名。

这些国家,一般称其姓,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夫人。

对于关系密切的,不论辈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

俄罗斯人的姓名有本名,父名和姓氏三个部分。

妇女的姓名婚前使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和父名通常不变。

在俄罗斯,一般的口头称呼只采用姓或本名。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姓名字数较多。

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二、称呼禁忌1、使用错误的称呼。

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

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1)误读,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

如“仇(qiu)”、“查(zha)” 、“盖(ge)”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

比如,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

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

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

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 “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

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带有明显的黑社会人员的风格。

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伦不类。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如:拐子、秃子、罗锅、四眼、傻大个、麻杆儿等更不能说出.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

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对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牢记。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介绍可以分为:第一类,自我介绍,也就是说明个人的情况。

第二类,为他人做介绍,你作为第三方出面为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一、自我介绍礼仪(介绍自己)1、自我介绍的时间自我介绍的时间应该限制在一分钟或者半分钟左右.2、介绍自己时的顺序介绍的标准化顺序就是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主人应该首先向客人做介绍;长辈和晚辈在一块儿,晚辈先做介绍;男士和女士在一块儿,男士先做介绍。

3、自我介绍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寒暄式,又叫应酬式。

它的内容就一项,就是你的姓名。

小姐你怎么称呼,你好,我叫×××,完了。

2)、公务式(商务式)这是我们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介绍的内容。

就是在工作之中在正式场合做的介绍,一般而论,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3)、社交式自我介绍就是在非公务的私人交往中使用的,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内容:姓名;职业;籍贯;爱好;自己跟交往对象双方所共同认识的人。

实际上就是找彼此之间关系的共同点。

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师生等关系。

二、为他人介绍(介绍他人)又叫第三方介绍,即自己作为第三者,替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

要考虑的问题,大概有这么几个。

1、介绍人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仪规范。

①、家庭聚会:应该是女主人充当介绍人。

②、公务活动:由办公室主任、秘书、前台接待、礼仪先生、礼仪小姐、公关人员等专门人士;双方的熟人;本单位职务最高者做介绍。

2、介绍的顺序介绍他人的一般规则:尊者居后。

就是把双方之中地位较低的一方首先介绍给地位较高的一方。

“尊者有优先知情权”。

具体来说:介绍晚辈和长辈,一般要先介绍晚辈。

介绍上级和下级,一般要先介绍下级。

介绍主人和客人,一般要先介绍主人。

介绍老师和学生,先介绍学生。

介绍男士和女士,先介绍男士。

3、介绍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1)、社交式:类似于自我介绍时的应酬式,介绍名字就够了。

2)、公务式:它是在正式场合的介绍,要求说明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如果在替双方介绍时,双方都不只一人,这时候,我应该先介绍谁呢?这是替别人介绍时一种特殊情况,我们称为集体介绍。

三、集体介绍集体介绍一般分两种情况:1、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双方都不止一个人。

还是要遵守我们讲的原则: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

而介绍到其中一方的时候,顺序就应该是自高而低。

2、集体和个人。

(一边是一个人,另一边是许多人)“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嘛。

握手礼通常是用来表示欢迎、欢送、见面、相会、告辞,表示祝贺、感谢、慰问,表示和好、合作时使用的礼节。

一、握手的顺序(尊者决定;但主宾相见例外)一般情况下:长辈和晚辈握手,长辈先伸手;上级和下级握手,上级先伸手;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

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就行了。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

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但主人和客人握手比较特殊。

按照社交礼仪的规矩,当客人到来之时,主人先伸手,这表示欢迎;当客人走的时候,应该客人先伸手,意思是再见。

如果主人先伸手了,就是逐客之意.二、握手的正确方法上身微微前倾,两足立正,双方伸出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双方握着对方的手掌,上下晃动两到三下,(握手的时间3-5秒为宜),并且适当用力,左手贴着大腿外側自然下垂。

一般来讲,地位低的人迎向地位高的人。

两个人同时迎向对方也行。

三、握手的典型样式1)、支配式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

这种人一般来说,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

2)、谦恭式握手也叫“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