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度吉林省职称评聘工作安排意见

2013年度吉林省职称评聘工作安排意见

2013年度吉林省职称评聘工作安排意见2013年是全省职称评聘工作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分类改革、巩固规范成果的重要一年,全省职称评聘工作坚持以评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为核心,以规范管理服务为手段,不断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不断推进职称评聘工作规范化发展,不断拓宽人才评价服务领域,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指导、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社会监督、业内评价和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推动我省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大力推进职称评聘领域和方式创新发展(一)开展一项专门认定。

为进一步激励和支持我省科研人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关于激励科研人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和《关于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的认定及职称评聘工作实施细则》文件精神,今年,我省将对省内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给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1.对达到规定利税数额条件的科研人员,除不受学术技术著作、论文和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限制外,还可不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规定的标准条件限制,破格参评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科研人员的职务转化成果认定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省科技厅共同组建全省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认定委员会部署实施。

破格评审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部署、单独组建评委会进行。

经破格评审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科研人员,不受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核定职务级别和岗位数额限制,按照规定程序实行超职务级别和超岗位聘任。

2.对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取得一定效益但未达到破格评审条件的科研人员,在正常参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将其转化成果量化,达到相关标准的,相应免除学术技术著作、论文和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限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对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在正常参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将其研究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潜在效益或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效益作为参评依据,同等条件予以倾斜。

3.具体事宜参照《吉林省关于激励科研人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办法》(吉人社联字〔2012〕67号)和《关于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的认定及职称评聘工作实施细则》(吉人社联字〔2013〕34号)规定执行。

(二)拓展两个评价专业(系列)1.增设电力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

根据国家电监会东北监管局的委托申请,为进一步解决我省电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问题,今年,我省将增设电力企业电力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对在我省发电和电力安装等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

2.增设服装设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

结合当前我省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实际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需要,今年开始,我省将增设服装设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对在我省各级各类企业中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

以上两个专业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评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按照我省现行规定和办法执行。

(三)探索开展三项改革试点1.开展省属部分高校实验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试点工作。

为加强省属高校实验系列教师队伍建设,参照外省工作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今年,我省将在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学院三所省属院校开展正高级实验师评聘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延伸省属高校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价取向,为今后我省实验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工作摸索经验、奠定基础。

该系列正高评审条件由试点院校自行拟定,基本条件不能低于省定其他系列正高级评审基本条件,经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审定后,由试点院校按照评审条件组织竞聘推荐,竞聘推荐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

推荐人选确定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审核,并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评审委员会,本着优中选优原则,对各试点院校推荐人选进行集中答辩评审,原则上确定各试点院校通过人员为1人,实行特设岗位聘任。

2.开展技工院校教师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聘试点工作。

结合我省技工院校建设需要和所属教师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激发技工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我省技工院校教学科研水平,今年,我省将在吉林省工商技师学院、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和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等三所技工院校开展正高级讲师评聘试点工作。

正高级讲师评审条件由试点学校自行拟定,基本条件不能低于省定其他系列正高级评审基本条件,也可参照《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吉政办明电〔2013〕22号附件2)中的正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制定,经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审定后,由试点院校按照评审条件组织竞聘推荐,竞聘推荐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

推荐人选确定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审核,并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评审委员会,本着优中选优原则,对各试点院校推荐人选进行集中答辩评审,原则上确定各试点院校评聘岗位为1个。

3.开展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信息化评审试点。

根据职称评审工作信息化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我省职称申报和评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公正,今年,我省农业、林业、水利、建筑和交通等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将试行信息化申报、评审,将全过程采取电子化操作方式进行,有关事宜将由评委会办事机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具体安排部署。

二、积极稳妥完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扩面改革任务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报经人社部、教育部批准,今年,我省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扩面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吉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的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政办明电〔2013〕22号)等配套文件。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及各县(市、区)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全省的统一部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扎扎实实地完成扩面改革工作任务。

要本着认真负责地态度,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对确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妥善处理,确保试点改革平稳实施。

(一)改革步骤安排及要求。

扩面改革本着自上而下、协调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四个阶段进行:1.人员过渡阶段。

按照省里改革文件规定和要求,过渡工作按属地管理权限审核,由各学校(单位)作为过渡工作责任主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直相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自主开展,原则上过渡工作要于6月底前完成。

过渡工作须严格按照扩面改革规定范围进行,重点要明确相关教育机构过渡范围,一般为教研室以及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督导、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电教馆、少年宫、省级教材审定机构。

根据2007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结合”改革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其他不直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机构(单位)不再设置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职务),这些教育机构(单位)中已评聘为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同级改职到与岗位职责相关的其他系列,不参加人员过渡。

过渡工作结束后,各县(市、区)人社局须对所属过渡人员进行汇总,并向所属市(州)人社局填报本地《吉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过渡人员一览表》及电子版备案,各市(州)人社局受理备案后,须对本市(州)过渡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汇总后的《吉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过渡人员一览表》及电子版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2.竞聘推荐阶段。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竞聘推荐工作由学校(单位)自主开展,本着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和优中选优的原则,各学校(单位)竞聘岗位数额为本学校(单位)空缺岗位总数的30%;岗位空缺数量较多且符合竞聘条件人员较多的学校(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核定比例,最高不能超过空缺岗位总数的40%;没有空缺岗位的学校(单位),可采取退2进1的方式,申请核定竞聘岗位数额。

原则上,各地区核定的竞聘岗位总量必须控制在本地区空缺岗位总量的50%以下。

竞聘岗位数额确定后,由各学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竞聘方案,制定的竞聘方案须通过全校(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全校(单位)职工大会集中讨论,经85%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并报同级教育、人社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各学校(单位)在核定的竞聘岗位数额内开展竞聘推荐人选时必须采取差额方式进行,竞聘推荐人选不能超过同级人社部门核定的竞聘岗位数额。

在竞聘推荐工作中,各地区须自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跨校竞聘工作方案,重点鼓励空岗数额少且符合竞聘条件人员多的学校中的教师到竞聘岗位较多且符合竞聘资格条件教师少的学校参加竞聘,以促进优秀教师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内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3.专家评审阶段。

各学校(单位)竞聘推荐工作结束后,将本学校(单位)确定人选报相关评聘委员会评审。

根据《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办法》规定,各级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审委员会须按属地管理权限设置,由属地人社部门牵头,联合教育部门共同组建,人社部门主要负责评委会的评务管理工作,教育部门负责组建专家评委库,评委会专家评委由同级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抽签确定。

原则上,全省正高级和省直中小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教师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委员会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省教育厅共同组建;市(州)所属高级和直属中小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委员会由市(州)人社局和教育局共同组建;县(市、区)所属中小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包括所属乡镇)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委员会由县(市、区)人社局和教育局共同组建;不具备组建条件或因评审数量人员较少等情况难以组建评聘委员会的县(市、区),须由市(州)人社局征得县(市、区)人社局和教育局同意后,正式行文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后,可由市(州)高评委代评。

评聘委员会专家评委组成一般为单数,应不少于25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2人,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全体评委推选产生。

评聘委员会评聘工作不受通过率限制,但必须严格程序和标准条件,确保优中选优,坚决防止超数额推荐人员、违规推荐人员、弄虚作假人员和不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

4.岗位聘用和上报备案阶段。

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规定,各学校(单位)对通过评聘的教师按岗聘用,评聘时间为2013年9月1日。

评聘工作结束后,中级教师核准材料及相关数据材料由各县(市、区)人社局汇总后报送所属市(州)、长白山管委会人社局核准、发证、备案;高级教师核准材料及中级以上教师评聘相关数据材料由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人社局汇总后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发证、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