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号与系统教案

信号与系统教案

第10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3傅立叶变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频谱函数和频谱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掌握非周期信号的频谱计算;掌握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并能准确的计算频谱。
教学重点、难点: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计算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强调傅里叶系数的物理理解。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先介绍傅氏变换的物理意义,通过板书让学生明确频谱函数与频谱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列举介绍与实例讲解并举的方式讲解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并通过习题深化该知识的讲解。
课堂练习、作业:
5.8 (1) (2) (4) 5.10
课后小结:
该内容是重点。通过实例讲解,提高学生如何运用傅里叶变换的性质进行理解、解题。速度偏快,学生吸收有些困难,因此需进一步讲慢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5章拉普拉斯变换
1傅氏变换到拉氏变换
2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拉氏变换的条件和收敛域,理解拉氏变换的物理含义;掌握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记住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
教学重点、难点:
拉氏变换的物理含义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通过傅氏变换引入到拉氏变换,着重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物理过程,然后通过习题讲解介绍拉氏变换的计算,最后用逐步介绍与习题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解拉氏变换的性质。
通过适当的例子加深巩固奇异信号的计算。
通过评定练习来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练习、作业:
4.9 4.11(3) (6) (7)
课后小结:
此部分是该理解的重点内容,讲解速度偏慢,学生吸收效果良好。
第5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3卷积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熟悉卷积积分的运算方法,理解叠加积分和卷积积分之间的关系,了解频谱函数和频谱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4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2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奇异信号
2信号的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奇异信号描述的各种方法,以及各自的特性及计算。
了解信号的常见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奇异信号的特性及计算。强调冲激函数与普通函数的区别,明确冲激信号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介绍奇异信号包括单位冲激函数、阶跃函数,通过表达式、图形等方式理解及其相互的关系。
罗斯一霍尔维茨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列举系统方框图的多种形式,介绍信流图与模拟图,然后列出梅森公式求解系统传输函数 。
通过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介绍罗斯一霍尔维茨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最后通过部分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课堂练习、作业:
9.11 9.15 (2) 9.17(a)
课堂练习、作业:
补充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是重点内容,讲解稍慢。通过多举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学生互动发现学生接收过程偏慢,其原因是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还需要提高,应讲解更细致更慢。
第3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3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系统分类的思路,熟练掌握连续﹑动态﹑时不变线性系统的描述方法和数学模型,对算子法表示系统应能正确运用。
课堂练习、作业:
6.6
课后小结:
该内容是重点,通过傅氏变换引入到拉氏变换,同学比较容易地就了解了其中的物理过程,再讲例题时,同学们的反映良好,基本掌握了本次课内容。
第15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3单边拉普拉斯反变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单边拉普拉斯反变换
教学重点、难点:
单边拉普拉斯反变换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课题(章节)
4傅立叶反变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傅立叶反变换概念与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傅立叶反变换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进一步复习巩固傅立叶的性质,用典型习题来讲解傅氏性质的应用,然后讲解傅氏反变换,以及如何利用傅氏性质求解反变换。
布置部分习题,深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课堂练习、作业:
5.5 5.17
第1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一章绪论
引言
信号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号与常用信号,熟练掌握信号描述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该课程的认识,强调该课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以及该课程在今后课程中的作用。
信号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以通信系统为例,导入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任务,简单介绍通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逐渐进入专业学习,领会该课程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列举实例介绍信号抽样的过程,以及信号恢复的过程,并用表达式显示其过程,了解频谱的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作业:
8.1 8.14(1)(3)
课后小结:
这堂课比较重要,前面同学有了点频谱的概念,但将信号离散化,在时域内对离散信号进行计算,同学们又迷糊了,只是死记公式,对各个式子的含义还不了解,往后要多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深刻了解频谱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系统响应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通过傅氏变换的卷积性质,推导频域响应的计算,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并掌握该计算方法。
课堂练习、作业:
8.4(1) 8.5
课后小结:
同学们脑中有了卷积的概念,上课时又复习了一下卷积的性质,再推导频域响应的计算时,同学比较容易消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明白卷积不仅只是抽象的数学运算,它还可以用来计算系统响应,课后学生探讨氛围浓厚。
课后小结:
在上次教学的基础及同学们回去复习的基础上,这次又进一步巩固傅里叶的性质,在讲例题的时候,明显同学的反应比上节课好了很多。再讲傅里叶反变换就比较容易接收了,同学基本掌握了本次课的内容。
第12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4章连续时间频域分析
1频域分析法
2无失真传输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周期信号﹑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系统响应的计算和分析,会分析系统的频域特性,掌握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不失真条件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卷积积分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介绍卷积的物理意义,理解频谱函数和频谱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多个例子讲解卷积积分的例子及其性质。
通过评定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同步理解知识。
课堂练习、作业:
4.4 (1) (4) 4.7 (a) (b)
课后小结:
该内容是难点,对于 的反褶、移位理解不大清楚,以后可做成动画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卷积的全过程。
第17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3系统方框图表示
4信号流图
5稳定性判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系统方框图的多种组合连接方式,会把信流图与模拟图相互转变。熟练掌握运用梅森公式求解系统传输函数 的方法,
熟练掌握零、极点和罗斯一霍尔维茨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梅森公式求解系统传输函数 的方法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进一步讲解拉氏性质,然后介绍其反变换方法,重点介绍部分分式展开法求解拉氏反变换。通过评定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来调整讲解的速度。
课堂练习、作业:
6.8 (2)(5) 6.10 (3)(6)(12) 6.13
课后小结:
此部分教起来稍易,同学掌握了典型反变换式子的规律,遇到题目都会将式子往典型式子上去展开,再反变换。学生吸收效果良好。
通过评定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运用算子方程表示系统。
课堂练习、作业:
7.1 (1)
课后小结:
该部分内容讲解学生较容易吸收,讲解效果良好。
第7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6零输入响应的求法
7零状态响应的求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零输入响应的概念与求法
掌握零状态响应的概念与求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几个概念的引入,冲激相应h(t)的求解。
第16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6章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率域分析
1复频域系统的传输函数
2系统全响应求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用拉氏变换对微分方程求解全响应,熟练掌握利用传输函数 分析系统响应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拉氏变换对微分方程求解全响应
利用传输函数 分析系统响应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课堂练习、作业:
7.14 7.16 (2)
课后小结:
该内容是教学重点,通过例举例题讲解系统全响应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习题巩固该内容,讲解还是偏快,应进一步降慢讲解速度。
第9次课2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3章傅里叶变换
1周期信号表示为傅里叶级数
2周期信号的频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掌握傅立叶级数的三种表示形式;掌握周期信号幅度谱﹑相位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周期信号幅度谱﹑相位谱的特点,建立频谱的概念。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通过实例导入周期信号幅度谱、相位谱的特点及概念,让学生逐步树立起物理概念。
通过评定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小结:
该内容是重点,学生首次理解频谱概念,还是有些抽象,需加强督促学生复习,加深频谱概念。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法。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板书与PPT演示相结合先介绍零输入响应系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介绍其计算,最后通过典型实例讲解其具体的求法。
先介绍零状态响应系统理意义,然后再介绍其计算,最后通过典型实例讲解具体的求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