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10)09-0056-06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徐红梅 伍幼林1摘 要2 社会工作以助人为宗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对社会工作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述评,对社会工作者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概括。
结合培训和专业教育情况存在的问题,凝练了主要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概况了今后社会工作研究领域需要继续给以关注的问题。
1关键词2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生存现状;能力建设;研究综述1中图分类号2 C916 1文献标识码2 B1作者简介2 徐红梅(1966)),女,上海市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化下的社会与区域发展;伍幼林(1984)),女,瑶族,湖南永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化下的社会与区域发展。
1基金项目2 西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YF07207-03)。
1收稿日期2 2010-03-021修回日期2 2010-05-15社会工作一词是从英国引进的。
联合国发布的最新版本的社会工作的国际通用定义如下:/社会工作专业倡导社会变革、促进有关人类关系的问题解决并推动人们的增权和解放以增进福扯[1]0。
我国社会学学者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
社会工作者则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领域和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为/社工0。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运动的高涨而兴起。
自我国经济转型以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日渐丰富。
鉴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及其能力建设,均存在着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集合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内容,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提炼了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纳了社会工作事业全面发展的策略构想,分析了今后在社会工作研究中需要继续完善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1.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事实上作为一个职业其早已存在,但一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直到2004年7月社会工作者才被正式定为我国的总第182期城市问题2010年第9期新职业。
2008年6月,我国首次举行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报考者踊跃。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职在岗的社会工作人员总数大约为100万人3]。
2.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来源及水平现状(1)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来源李岷认为,社工队伍呈金字塔结构,/顶层是社会工作决策队伍。
第二层是社会工作者,即具有社会工作相关教育背景或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在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并通过国家职业水平考试,取得了社会工作者相应等级职业资格的人员。
第三层是社会工作相关岗位人员,即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心理资询师,康复技师等。
第四层是社会服务的操作层,即技术工人等,其队伍庞大,涉及到社会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0[4]。
可见,我国的社工队伍初步形成了以社会工作领域相关从业人员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以专业社工为支撑的结构,为社工人才的规模化、现代化和职业化铺平了道路。
(2)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水平现状总体来说,我国社工队伍的总体特征是年龄结构较合理,整体呈年轻化趋势,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优势。
但是,在实际中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和人才培养不到位的现象较为严重。
在国外,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j,日本为5j,而我国在这方面与美日的差距较大。
目前国内的状况是1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是1000名民政重点服务对象[5]。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90%左右改行做了其他工作[6]。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对73所有社工专业的院校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3%的高校具有固定专业实习基地,每届学生实习的总天数超过一个月的占53%,其余的实习时间在一个月之内,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安排实习时间[7]。
可见,我国对社工的培训不仅起步晚,而且缺乏培训资源和培训意识,至今仍未形成常设机制。
这严重影响了社工的专业水平。
3.我国社会工作的分类社会工作的领域相当广泛,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王思斌按不同的标准将已具体开展的社会工作归纳为以下几类。
按服务对象的年龄、生理特征分类,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残障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等等。
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日常生活类帮助工作,此类工作主要是援助因身体问题而难以自理、自我封闭、心理失调的人群及帮助因家庭冲突造成家庭关系不和睦的人群(如家庭暴力援助、婚姻家庭热线咨询等)。
第二类为就业扶助工作,此类工作主要是帮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就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干预,以及工伤、劳资关系的司法协调、对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福利、医疗缺乏保障的权益维护等。
第三类为个人行为帮助工作,包括对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人员的社会救助、矫治等。
按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可将社会工作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8]。
4.我国社会工作已取得的社会效应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社工事业已经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从宏观上看,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安全阀0和/调节器0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伞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从微观上看,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或人群,其取得成就的具体体现是其为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做出的巨大贡献[10]。
二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生存发展现状1.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情况我国由于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目前除了包括深圳在内的个别地区进行了社工试点薪资指导标准外,大部分地区还未制定统一的社工薪资晋升标准,导致许多社工的薪资长期处于偏低水平状态。
就岗位来说,东东蕾子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内地薪资比较好的是司法社工,其属于体制内人员,月收入能达到2000-3000元;民间团体、社工站等机构的社工收入则多不理想。
就地区来说,以全国水平看,具有大专学历的普通社工月薪在1500元左右,本科学历的普通社工月薪在1600元左右[11]。
目前,社工待遇比较好的地区有深圳、上海等地。
这些地区社工的收入基本上接近或高出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
而西部地区社工工资则普遍在500-1000元左右徘徊。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工待遇偏低是目前社工领域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2.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地位(1)社会支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将越来越重视社工事业的发展,其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推动能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林卡认为,近期社会工作的发展大部分是由政府推动的,而整体来自于民间及企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仍非常薄弱;在社会支持资源获取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社工组织的发展困难重重[12]。
(2)社会地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被誉为/社会工程师0,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国内,虽然社工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但其社会地位却远未得到社会认可,该职业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显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在所统计的69个职业中,仅排名第53位[1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社工职业/不专业0,价值理念的困惑和价值体系的缺失,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许多人甚至经常将社工和义工混为一谈[14]。
其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工作没有纳入国家的编制内,没有职称系列,而且没有与之相应的职业保障[15]。
3.东中西部社会工作者发展情况比较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经济发展快,市场化程度高,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量大,社工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西部高。
例如深圳已率先在全国制定了社工岗位设立、社工服务政府购买、社工薪资及职称晋升标准的政府工作细则,使得社工的基本权益保障有法可依;上海也加快了社工事业建设的步伐,已出台有关政策,要在今后的一二年时间内,使全市社工的人均总费用不低于每年5万元[16]。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社工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以河南省为例,据石方军的研究,该省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约为8000人,仅占全省总人口的0.081%左右[17]。
而西部的西安,一些民间社工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多年停滞在800-1200元左右的水平,低于2009年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月均1580元的标准[18]。
三我国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当前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服务和运用到工作中,工作效率低。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而我国出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部门需要不衔接的问题[19],影响了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效果。
2.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大量/半专业0社工依然存在由于职业培训缺乏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而只注重问题的暂时解决,导致了职业培训缺乏专业的强调案主自决、个别化和尊严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只以社会工作者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来判断和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目前仍然大量存在着,职业培训缺乏专业工作方法,只是采用简单的说服教育式,凭经验进行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工作理论指导[20]。
3.社会工作岗位少且设置尚不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几乎都未设置相应的社工类岗位。
社工专业毕业生最大的雇主)))民政部门,每年也只能招聘社工专业毕业生的1%[21],而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在企业单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仍处于理论探讨之中。
与此同时,其他的社会公益组织及宗教的或非宗教的慈善团体大多规模很小,其福利活动常常局限在狭窄的地域范围,难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22]。
4.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策略尚待探索李迎生认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伦理本位0的社会,而西方社会以/个人本位0为主。
这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显然不利于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职业化[23]。
因此,由于/职业理论0的水土不服和将社会工作知识运用到本土社会环境中的能力的欠缺,导致了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普遍低下。
纵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有关社会工作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忽略了对/社工0工作制度的深入分析,这与部分学者重理论轻实践不无关系。
作为一门新职业,我国社工职业的发展尚未定型,工作中大量的制度模式和方式方法并未向其他职业那样,拥有自己的成熟的行业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