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组织
釉板 ×30
(Enamel lamella , エナメル葉)
(1)起始并垂直于牙表面。 (2)薄板结构,可贯穿釉质厚度。 (3)磨片中呈黑色裂隙。 (4)龋病致病菌的侵入途径,
但常发生再矿化而无害。
A:釉丛 B:釉梭 C:釉板 D: 牙釉质 E:牙本质 (×60)
釉质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Lines of Retzius)
与釉柱长轴相垂直,呈规律性重复分布的细线。
(1)代表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2)间隔2-6 μm (平均4 μm ) (3)矿化程度低
二、釉质内的特殊结构:
1、釉牙本质界 (Enamel-dentinal junction, エナメル·象牙境) 2、釉梭 (Enamel spindle, エナメル紡錘) 3、釉丛 (Enamel tuft, エナメル叢) 4、釉板 (Enamel lamella, エナメル葉) 5、釉质生长线 (Incremental line, レッチウス条) 6、绞釉 (Gnarled enamel) 7、施雷格板 (Schreger band, ハンター·シュレーゲル条) 8、无釉柱釉质 (Rodless enamel, 無小柱エナメル質)
2、釉面横纹 (Perikymata, 周波条)
釉质表面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 到达牙表面的部位。牙颈部明显。
釉面横纹 (Perikymata, 周波条)
釉面横纹 扫描电镜×200
(Perikymata, 周波条)
临床意义
1、釉质龋的形态
裂隙处口小底大
2、充填时的洞型制备
化学性质: 体积
重量
无机物 50%
70% 磷灰石晶体较小
有机物 30%
20% 主要是胶原蛋白
水
20% 10%
观察方法: (1)磨片 (2)切片
组织学结构
(A)牙釉质,(B)牙本质,(C)牙骨质,(D)牙髓腔, (E)牙槽骨,(F)牙周膜和(G)牙龈
1、牙本质小管 (Dentinal tubule,象牙細管)
(Enamel spindle, エナメル紡錘)
(1)起始于釉牙本质界 (2)纺锤状,边界清楚 (3)磨片中呈黑色,牙尖及切缘处多见
釉质牙本质表面釉梭穿 过留下的小孔
扫描电镜(×1600)
釉牙本质界 A:釉梭 电镜(×2500)
釉梭
釉丛 ×200
(Enamel tuft, エナメル叢)
(1)起始于釉牙本质界 (2)草丛状,边界不清,较高 (3)磨片中呈黑色,分布均匀
牙体组织
Dental Tissues (歯の組織)
概念: 解剖学分类: 组织学分类:
概述
牙体组织的组成:
牙釉质(Enamel, エナメル質)
硬
组 织
牙本质(Dentin, 象牙質)
(
硬 組
牙骨质(Cementum, セメント質)
織
)
A:牙釉质 B:牙本质 C:牙骨质
软组织(軟組織):牙髓(Pulp ,歯髄)
前期牙本质内的成牙本 质细胞突起横切面 ×25000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末端 横切面 ×16500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进入前期牙本质 的牙本质小管内 扫描电镜 ×2700
3、细胞间质:
(1)牙本质的大部分是矿化的间质 (2)主要由Ⅰ形胶原纤维组成,交织成网状,与牙 本质小管垂直。 (3)不同矿化程度的区域命名为:
与牙本质钙化和矿化相关的结构 前期牙本质 (Predentin) 球间牙本质 (Interglobular dentin)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的特有名词 托姆氏粒层 (Tomes granular layer) 生长线 (Incremental line,von Ebner line)
管周牙本质及管间牙本质 (Peritubular dentin and Intertubular dentin)
制备箱型,防止悬釉
3、拔牙时的劈开方向
施力方向与釉柱一致
4、窝沟封闭
釉质表面酸蚀增强固位
5、固定矫治器的托槽粘贴 对无釉柱釉质延长酸蚀时间
小结
1、牙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由釉柱组成的。 2、光镜下釉柱呈细长的柱状结构,由釉牙本质界向釉质表面
放射状的分布,贯穿釉质全层,釉柱的横断面呈鱼鳞状。 3、电镜下釉柱呈球拍状,由头部和尾部构成,相嵌排列。 4、釉质内有机物集中处有釉牙本质界、生长线、釉板、釉丛
线粒体和小泡 无核糖体和内质网 (3)伸入牙本质小管后,分出分支 并与邻近突起分支相联系。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
*
牙本质小管在起始处横断 *示成牙本质细胞突 ×4000
牙本质小管在中部横断 *示成牙本质细胞突 ×5500
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 (Periodontoblastic space): 含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是牙本质物质交换场所。
成熟牙本质的间质结构 管周牙本质 (Peritubular dentin) 管间牙本质 (Intertubular dentin)
根据牙本质形成时期不同分为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 dentin) 罩牙本质 (Mantle dentin)和透明层 (Hyaline layer) 继发性牙本质 (Secondary dentin)
口腔组织病理学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 研究发病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 临床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 * 口腔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
口腔组织学: 牙体组织 (10学时) 牙周组织 掌握:基本概念和正常组织结构
口腔黏膜
涎腺
口腔胚胎学: 口腔颌面部发育 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6学时) 牙齿发育
管周牙本质及管间牙本质 (电镜纵切面)
牙本质小管 管间牙本质 管周牙本质
原发性和继发性牙本质 ×80 ( Primary and Secondary dentin)
A:原发性牙本质 B:继发性牙本质
原发性牙本质: (1)在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 (2)构成牙本质的主体
继发性牙本质: (1)牙根发育完成,建立了咬合关系后形成的牙本质 (2)小管方向成水平,与原发性牙本质有明显界限 (3)是增龄性变化,形成速度慢,与咬合力有关 (4)分布不均匀,磨牙和前磨牙的髓腔顶和底部较侧壁厚
贯通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内有组织液和牙本质突起。
磨片 光镜×25
扫描电镜 ×1000
起始:牙髓——釉牙本质界 方向:放射状,侧支吻合 走行路线:牙尖部和根尖部较直;牙颈部弯曲,近髓腔侧凸弯向根尖方向
直径:3-4 μm , 髓腔面>表面------------近表面的单位面积小管数量少
牙本质小管 ×320
一、釉柱 (Enamel rod, エナメル小柱)
贯穿釉质全层的细长的钙化小柱,是釉质的基本结构。 1、 光镜结构:
纵切面 横切面 2、 电镜结构: 扫描电镜 横断面 纵断面 釉质晶体
光镜下釉柱纵磨片
右图(A)生长线,中图(A)牙釉质,(B)牙本质, (C)牙骨质,(D)牙髓腔,(E)牙槽骨和(F)牙周膜
和釉梭。
牙本质 (Dentin, 象牙質)
理化性质:
组织学结构: 1 、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 象牙細管)
2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 process, 象牙芽細胞突起)
3 、细胞间质 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牙本质的感觉及神经支配:
物理性质:
位置:位于釉质和牙骨质的内侧和牙髓腔的外侧 颜色:淡黄色 硬度:68KHN 形态:与牙齿形态相似,构成牙主体 结构:多孔性-----渗透性
(1)釉柱包括头部和尾部,头部—咬合面,尾部—牙颈部 (2)相邻釉柱呈头尾镶嵌方式排列。 (3)晶体的排列方向特点:头部:平行于长轴,尾部:斜行
电镜观釉柱纵剖面 (排列方向)
(×5000 )
( ×13500 )
釉质晶体
(×100,000) (×120,000)
形状:扁六菱柱形 大小:最大的矿化晶体,宽40-90nm, 厚20-30nm
施雷格板 (Schreger band)
( 偏振光显微镜 ×25 ) 近釉牙本质界处釉柱方向的变化
(1)牙纵磨片: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 (2)牙釉质的内4/5处, 暗区:横断面,亮区:纵断面 (3)釉柱规律性排列的折光现象
无釉柱釉质 ( Rodless enamel)(×2100)
A:成釉细胞 B:釉柱釉质 C:无釉柱釉质
釉牙本质界 (Enamel-dentinal junction ,エナメル·象牙境)
(1)不同组织来源的矿化组织的交界面 (2)弧形凸向牙釉质,凹向牙本质 (3)增大接触面,有利于牢固结合
去除表面釉质后的釉牙本 去除牙本质后的釉质表面
质界 扫描电镜 ×400
扫描电镜 ×250
釉牙本质界
釉梭 ×250
C
B
A
牙本质磨片 ×1500
脱矿牙本质切片 ×1000
A:牙本质小管 B:管间牙本质 C:管周牙本质
管周牙本质:围绕成牙本质突起的间质,形成了本质小管的内壁。 矿化程度高,胶原纤维成分少
在横磨片中呈环形透明带,在脱矿切片中呈环形空隙。 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矿化程度低,胶原纤维成分多
由Ⅰ形胶原纤维组成,垂直于牙本质小管呈网状排列。 诺伊曼鞘(Neumann sheath):在磨片中可见的清晰交界面。
原发性和继发性牙本质 ×32
起始:釉牙本质界——牙体表面
走行路线:不是径直的,扭转-绞釉
方向:向窝沟处放射集中 ,牙颈部呈水平向 直径:4-6 μm , 表面>釉牙本质界
靠近牙颈部釉质纵切。 扫描电镜 ×180
光镜下釉柱横磨片
釉柱横断面呈鱼鳞状排列。(Light blue staining,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