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作业及答案第一次作业论述题1.主观题论述题:什么是人口性别比?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对策?答: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男女性别比达119.92,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
二是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三是人口老年化。
四是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的机械迁移尤其是非家庭性迁移造成“留守小孩”等社会问题。
五是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六是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应采取的对策: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
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①迁移规模比过去显著增大。
②迁移方向发生重大逆转。
过去,人口主要由东南半壁迁往西北半壁,由沿海迁往内地和边疆,而近年则逆转为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
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粮食的平衡不再对人口再分布起主要牵引作用,取而代之的则是资本、市场和发展区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乃是经济发展和投资水平。
3.试述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是什么?答: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⑴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①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需求,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③赡养老人社会化程度的影响④妇女就业程度的影响⑤妇女职业差异的影响⑵社会因素的影响①医疗卫生事业水平②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高,其生育水平愈低;反之,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低,其生育水平则愈高。
③婚姻习俗的影响。
早婚、晚婚、不婚、结婚率和离婚率的高低,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影响。
④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影响⑤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信仰)的影响“传宗接代”、“重男轻女”⑥生育政策。
⑶人口内在因素的影响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对一般生育率的影响②婴儿死亡率高低的影响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①乡村高于城镇(2010年乡村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为39.04%,城市和城镇则分别为26.41%、31.48%);②少数民族地区高于汉族地区;③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高于较发达地区;④人口迁入区高于人口迁出区;⑤计划生育强度小的地区高于强度大的地区。
综合表现是:西部省区高于中部省区,更高于东部省区。
4.中国人口地理演变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答:旧中国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的特点:1、人口增长缓慢虽逐期明显加速,但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发展相比,显得十分缓慢。
并且都具有两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旧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和人口发展的抑制作用——统治者的人口增长率总是显著超过农民 2、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根本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所必然导致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它直接造成朝代兴衰更替。
促成危机总爆发的一个原因:自然灾害;大规模战乱。
除社会因素外,也与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也有关系。
3、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这一特点是由当时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土地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传统的“孝道”,“乡土观念”,旧中国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
5.我国应怎样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答: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指作为地球的主人翁的人类的永续发展。
第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只有一个。
第三,必须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
第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配置,不仅要求实现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与优化分配,而且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合理规模和优化规模。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口与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人口规模继续膨胀、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加速灭绝、土地退化、沙化、水污染和缺水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面临威胁等。
对我国而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继续把控制人口增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尽快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节电;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力度;反对奢侈浪费之风,节俭办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等等。
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6.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一)生理因素与人口的死亡水平关系最密切的生理因素有年龄、性别和疾病。
(二)自然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着人们的生存条件,与人口死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些因素中影响较大的,首先是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火山爆发等,其发生一方面会直接造成人身死亡,另一方面还会通过破坏生产力间接促升人口死亡率。
(三)经济和科技因素当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能稳定获得温饱,并逐步进入小康生活时,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水平比以往显著提高,死亡率将迅速下降。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影响人口的死亡水平,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必然体现,它的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就是战争。
在和平时期,社会因素对人口死亡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阶级差异、城乡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上。
7.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答: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所施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人口居住所提供便利与所施加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所提供的便利与所施加的限制。
(1)地形。
地形地貌对人口分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地形对人口分布提供的条件各不相同。
地形会影响气候,不同的地形区形成为各具特征的地方性气候,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
此外,不同的地貌类型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而制约着人口分布特征。
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坡向。
(2)气候。
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
它不仅影响着人的机体和生理机能的发挥,而同时它还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状况,它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于耕作的程度,影响着耕地的生产率水平,从而也影响着人口分布。
(3)水体。
水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
所以,各种水体的性质和分布状况,各地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就成为人口分布的重要的限制因素。
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自古代起就深刻地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4)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各类自然土壤具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从而能带来不同的收获量,它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也因此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应强调的是,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
8.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
因此,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表现在人口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分布的特征。
在史前时代,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只能是极端分散和稀疏。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与土地的关系特别密切,于是耕地的广布性则形成了人口的广布性。
由于小农经济的特性,劳动力牢固地附着于土地上,人口分布以高度分散的均衡分布为特点,人口密度的差异体现着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差异。
产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和平均人口密度都大大增加了,特别明显的变化是在人口分布图上出现了稠密的工业地带和工业城镇。
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
不同的产业部门结构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凡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状况;而以第二、三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大。
⑶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生产布局不断变化,也必然引起人口的再分布。
第二次作业判断题1、欧洲的人口转变属于社会自发转变模式。
(√)2、在世界各国之间,人口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全成正相关。
(╳)3.印度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4.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
(╳)5、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高原和山地(√)6、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形为下宽上尖、呈典型的金字塔状,可以判定该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7、人口学因素是造成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
(√)8.一般生育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9.单一从事家务劳动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10.马克思认为古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11.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12.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13.人口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14.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15.日本的人口转变模式属于社会自觉转变机制(╳)16.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17.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18.农业人口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19.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20.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三次作业判断题1、人口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2.赤道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3.道教是世界性宗教(╳)4、经济性人口迁移往往以男性为主。
(√)5.2004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1.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
(╳)6.在校大学生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7.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8.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至云南省大理的人口地理分界线(╳)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人口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