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匾二学生姓名科目:耍制作人:李健福审批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初级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清单,自学课本知识掌握;要求勾画标注课本知识,识记并默写)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背景:①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②运动高涨。
含义和作用:
%1另起炉灶:不承认_切旧的,在新的基础上0
作用:改变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
%1一边倒: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一边。
作用:表明了,也使中国不至于处于的地位。
%1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C
作用:巩固新中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
%1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多国建交;(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建交热潮)
%11950年2月中苏签订《》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的缔结。
作用:对加强和巩固,保障与维护,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国内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目的:争取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提出:中国政府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1955年分别作了修改。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决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四、走向国际舞台
%1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推动了会议进展,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方针。
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提出背景:因和 ,与会国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
提出依据: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各国相似的近代遭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
意义: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友好合作精神(万隆精神)。
二、中级学习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教师讲解辅助完成,要求笔记、识记并默写)
1、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某届代表大会的座谈会上曾说道:,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站在美苏之间,做
个桥梁。
我们认为,站在中间的办法并不好……大工厂我们还不会设计,例如化学、钢铁、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谁替我们设计的呢……如果站在美苏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有何不同?
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内容
影响
三、高级学习目标(文字表述或图示)影响外交的因素?
四、巩固训练
1. (2016 -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
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 (2016 -新课标全国I 卷文综・31)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由1957年17. 9%上升到52. 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 (2015・广东文综・17)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 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 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 来密切
4. (2015 •山东文综・22)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5. (2015 -上海单科-30)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
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互相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 3 0. 4 58. 3 第三年
51. 759
0. 003
48. 238
表2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