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知识点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知识点

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一)接案: 1、了解服务对象: (1)服务对象的来源:a主动求助者;b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c由社工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 (2)认定服务对象类型:a自愿型服务对象;b非自愿型服务对象(由他人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的)
c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由政府、法院或其他被授权部门转介的) (3)服务对象的层次:a现有服务对象:已经接待了的;b潜在服务对象:接待服务对象发现身边的; 2、会谈的任务: A.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起点; B.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对自己,对对方,对比差距达成统一 C.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D.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E.达成初步协议:(书面或口头)提供的服务,解决的问题,期望角色及工作长度 F.决定工作进程:a终结服务:机构缺乏合适工作人员;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工能 提供的服务不符;b转介其他服务;c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询问:会谈;问卷;角色扮演;完成句子(区分口头、书面、直接、投射)(2)咨询:专业人士 (3)观察;服务对象的人和环境,客观(4)利用已有资料;(5)问卷调查 4、接案注意事项:(1)决定是否紧急介入;(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不行转介走);(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 序(尊重服务对象的意向;先易后难);(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预估的任务:(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背景资料、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服务对象曾做过的努 力);(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实际感受);(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 续的因素;(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个人、小组、大型活动)。 2、预估摘要:(1)对服务对象自身系统的预估:优势;困难;解决问题动机;服务对象生理、情感和智力功能发挥;(2)对 服务对象家庭系统预估: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庭成员角色和互动情况;家庭规则;家庭沟通方式;家庭关系; 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 (3)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物理环境对服务对象需要满 足的程度;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 (三)计划 1、目标和目的的区分:目标短期;目的长期 2、选择行动内容:危机干预;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 3、制定计划的原则;服务对象参与;尊重服务对象意愿;详细具体;要与工作目的和宗旨向符合; (四)介入 1、介入的分类:直接介入(对服务对象采取);间接介入(代表服务对象采取);综合介入; 2、介入的原则:以人为本、对象自决;个别化;考虑对象发展阶段和特点;相互依赖;瞄准目标;考虑经济效益 (五)评估 1、评估的类型:(1)过程评估:对整个介入过程的检测评估,关心的重点是工作中的各种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了 最终的介入结果;(2)结果评估:检视目标结果和结果实现的程度和影响;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 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2、评估的方法:(1)收集评估资料;(2)基线测量:建立基线,评估计入前后变化;(3)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 估;(4)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评估;(5)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评估; (六)结案 1、结案的主要任务:(1)总结工作;(2)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对象已有改变;给对象积极支持);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4)撰写结案记录; 2、服务对象的正面反应:(1)对获得成长与成功的欣喜;(2)对整个工作过程带给他们新认识的肯定;(3)感 觉视野开阔了;(4)对与社会工作者关系的满意;(5)对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充满感激;(6)对未来充满信心; 3、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1)否认—不愿意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题。表现:不准时参与社工 见面、心不在焉。(2)倒退—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以此拖延结案的到来。(3)依赖—对社工过分依靠。(4)抱
1
怨—对社工不满意。(5)愤怒—对社工不满,批评、攻击和挑战其他人,甚至会有身体攻击。(6)讨价还价—当 发现没有可能阻止结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寻找理由拖延结案。(7)忧郁—当所有延长结案时间的努力都无效时, 有些服务对象会表现得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关系充满焦虑。 4、结案的处理方法:(1)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工作的过程,以确定结案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2)提前让 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3)在结案阶段社工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其学会自 立,给其心理支持,告诉其必要时还会提供协助;(4)社工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预防问题产 生;(5)必要时安排正式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收获,互相鼓励,面向未来; 5、跟进服务:(1)电话跟进;(2)个别会面;(3)集体会面;(4)跟进社会支持网络; 二、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的特点 (1)社会特点(基础性):童年是每个人的人生基础;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基础;儿童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2)成长特点:快速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均衡性:各系统发育不均衡;个体差异性;分化与互补性 2、儿童的需要:生存需要(基础);发展需要(成长);受保护需要(安全);社会化需要(技能观念习惯品质) 3、儿童的问题:生存问题(新生儿健康;营养;户籍);发展问题(贫困;家庭监护;受教育);儿童保护(遗 弃;虐待;性侵;忽视;拐卖); 4、儿童社会工作类型:(1)支持性儿童服务:个别化咨询、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准妈妈提供咨询及协助 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2)补充性儿童服务:经济补助、托育服务、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服务。 (3)替代性儿童服务:家庭收养、家庭寄养、机构养育或教养;(4)儿童保护服务: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 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伤害预防、伤害应对 5、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1)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儿童权利;(2)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 理论知识范围——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发展等理论知识;(3)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4)兼 顾了专业理想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6、儿童社会工作方法:(1)以家庭为中心:以改善家庭育儿行为和环境为目标,采用家庭工作团队形式,以构建 家庭在社区的支持网络为主要工作内容;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需要考虑的;(二)儿童友好社区建议倡导: 满足儿童基本需求;能与同伴见面玩耍;保护儿童免遭伤害;卫生环境过关;能提供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 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能发挥儿童作用;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 1、青少年的特点(多变、创新、反叛):生理角度:体型、身体内部机能、大脑和神经系统等变化;心理角度: 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都呈现出主体与客体互动、动荡与稳定结合、 突变与渐变统一;文化角度:正直青年—循规蹈矩;问题青年—不守纪律、爱游荡、性滥交、吸毒、惹是生非; 文化叛逆青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文化;政治偏激青年—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行动。 2、青少年的需要:(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 (4)寻求经济独立;(5)对未来的生涯最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的行为与追 求理想的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9)建立个体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需求; 3、青少年的问题: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 参与问题;对待方法:(1)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异己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2)一切从青少年 发展的特点出发,从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出发,谨慎看待青少年现象的任何观念和价值取向 4、青少年是社会工作层面:微观: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中观: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 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宏观: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 5、青少年工作类型:(1)发展性;(2)矫正性;(3)预防性。 6、青少年工作特点:(1)尊重与接纳(2)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效应;(3)注重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 7、青少年工作原则:(1)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2)接纳与关爱青少年;(3)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4)协助青少 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8、罗杰斯自我概念:现实我(真正的我);理想我(希望的我);客观我(别人眼中的我); 9、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习惯养成:行为治疗、规范教育、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职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面试技巧训练、 就业讯息咨询、网络创业公益培训、就业资源联动;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 培训。婚恋服务:“建立健康婚恋观”“青春期教育”“掌握交往技巧”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解决思想上、 情绪上的困扰,提高交友能力。社交指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沟通交往技巧和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力,对社会交往有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关系调适,帮助融入社会。 四、老年社会工作 1、老年人的特点:(1)生理老化: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老化;(2)心理变化:知觉、智力、解决问题、 理解过程、学习及再学习过程、内驱力以及情绪等方面能力降低,并由此产生反应迟缓现象;(3)社会角色变化: 当个体经历老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时,他们会丧失象征中年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2、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一条龙照顾; 3、支持网络:(1)正式支持:政府;机构;(2)非正式网络:家庭成员;亲属;邻里;慈善机构;志愿者等; 4、处理老年问题:(1)虐待和疏于照顾:维护权益;救助服务;构建网络;政策倡导;(2)丧亲问题:情感支 持;争取权益;提供信息;丧亲辅导;(3)临终关怀:减轻疼痛;协助解决费用;后续丧亲服务;(4)自杀:直 接线索(说想死);间接线索(说没用);行为线索(买药;立遗嘱等) 五、妇女社会工作 1、妇女的需要:生命保障的需要:女婴人流;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四期”(月经、怀孕、产褥、哺乳)保护; 妇女的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就业、教育、家庭暴力、被拐卖等;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 要:消除性别歧视,求平等,不等于要优待; 2、面临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违法婚姻;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拐卖、婚姻暴力、性暴力、性骚扰、强迫堕胎; 生殖健康问题:生殖信息服务很难有效获得;缺乏维护生殖健康权利意识;流动妇女缺乏知识;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 问题:留守-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流动-工作、工资等;妇女的就业问题;妇女的贫困化问题;妇女参政问题: 副职多,正职少;基层多,高层少;虚职多,实职少;辅助岗位多;核心岗位少; 3、妇女社会工作目标:(1)直接目标: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重塑自我,提升对自我的认识;解决妇女的实际困 难和需要;(2)中间目标;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的即政治的”;提升性别平等意识、促进 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建立妇女的支持小组,减少成员的孤独感(3)最终目标:重新建构权利关系;建立妇女 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 4、婚姻暴力的特征:低自尊;暴力循环;暴力正常化 六、残疾人社会工作 1、残疾人的权利: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环境友好权; 2、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物质层面(经济;住房;医疗);精神层面(心理上的压力感);社会交往困难; 3、残疾人工作功能:微观层面(为残疾人提供直接物质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中观层面(推 动残疾人社会组织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发育;推动社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宏观层面(推进 残疾人社会政策变迁;形成“亲和力”的残疾人文化); 4、康复服务:(1)教育康复: 针对残疾人群体—认知残疾,开展人与环境互动教育;“补偿性”损害训练;针对 残疾父母、监护人或家属—心理支持;康复知识、技巧培训;构建社区型社会支持系统;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 务组织和各类爱心人士—宣传;(2)职业康复: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3)社区康复:开展残疾 预防工作(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发生;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三级预防是防治残 疾后出现残障。);开展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肌力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 功能评定、社会交往功能评定、职业技能评定);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4)社工角色:个案管理、连接资源、服 务提供; 5、社区康复的原则:社会化(重返社会);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地方特色);因陋 就简(居民自理);因势利导(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康复对象及家庭积极参与; 七、矫正社会工作 1、服务对象特点:冲动好斗;自卑消沉;与社会脱节;苦难重重; 2、服务对象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住房条件;卫生医疗待遇);教育、就业权益 的保障需要;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再社会化的需要; 3、矫正工作的特点:特殊性(特殊群体);复杂性(强制性与人性化);长期性;专业性(法律专业结合); 4、矫正社会工作的内容: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和亲友);监禁场所中(熟悉环境;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解决 生活困难;防止犯罪交叉;提供心理、职业、人际专业咨询;加强社会联系);社区矫正中(缓刑、假释、监外执 行);刑满释放后(提供住宿;提供就业就学;生活辅导;医疗保健;物质援助);新增涉毒人员(戒毒;预防) 八、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1、优抚安置工作的界定:优待(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 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抚恤(现役军人、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复员
相关主题